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江苏电视台 > 赣榆综合在线直播

郦波简介(郦波个人资料简介)

发布时间:2022-05-16 16:45:24   作者:超甜的布丁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一、郦波【个人简历】 郦波近期简历情况 基本信息 受到的教育情况 叫什么名字:郦波 教育和最高学历资料:大学或专科 性别(男或女):女 最高等级学历毕业院校:渤海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省黄骅市滨河大道 感情状况(结婚或未婚):单身 什么时候从学校毕业:1982年 身份证号码:*********10675163 喜爱的菜谱:韩国炒粉条 精确到厘米的身高:170厘米 从业到近期的时长:1-3年工作经验 郦波其它除了专业外的其它职位需求:媒介策划/管理 上述郦波信息资料来源于郦波个人简历二、郦波【个人资料】 郦波人物资料 郦波个人简历 本名:郦波 外号:杨阳洋长大后是个大帅比! 出生日期:1972年3月5日 民族:(数字代码 民族名称 罗马字母拼写法 字母代码):01 汉族 Han HA 户籍所在地:高碑店市迁安 体重多少公斤:125.68公斤 职业:物业经理/主管 政治状态:无党派人士 上述郦波信息资料来源于郦波【个人资料】 郦波关注的风水命里

这几种特征你有吗正财格女命好不好

这些需要额外注意办公桌摆放仙人掌风水好吗

这些情况要当心命理师谈择偶郦波【星座解读】

郦波关注的星座爱情

对于约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每一次约会都能够浪漫或者能够有惊喜,但是随着在一起时间一长,很多情侣的约会变得不再浪漫,但是跟十二星座中的这些星座一起约会,你永远体会不到枯燥,一起来看看是哪些星座吧!...为你撑起一片天 恋爱时可靠稳重的星座男

有的女人不食人间烟火,无论男票怎么挑逗都不会放在心上,还有的女人太大咧,思维行动都太比较慢热迟钝,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领悟到男票的……12星座恋爱中最心酸的事是什么?

郦波关注的星座性格

对人太热情,纵然是会让人挺开心的。毕竟谁也不想跟一个永远冷冰冰的人在一起,但是热情需要有个度,有时候太过于热情的话,反而会给人很大的压力。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十二星座中,哪些人太过于热情让...尔虞我诈 能在动物世界里生存下来的星座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犯错在我们生活,每个人都是在所难免的,可是有些人对于自己是超级严于自律的,不允许犯有一点点的错误……谁是十二星座的老乌龟,忍耐力超人其他网友还关注郦波的其它问题

郦波的资料

郦波的图片

郦波的微博

郦波百度百科

作为一个“骨灰级”诗词发烧友,南某平时酷爱读诗、写诗、论诗。

为了对郦波和康震两位老师在诗词创作方面,有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我特地在网上对他俩写的诗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也好综合评判。

遗憾的是,除了他俩在“诗词大会”上临场发挥的那两首外,别无其他。

那我们就对着题头那两首诗,就诗论诗。

郦波老师集的这四句,都出自苏东坡的词,初看眼,感觉还比较顺畅,从平仄上一看,就发现问题了。

作为七言绝句,首句应以仄声收尾,而清欢的“欢”字,实为平声。此外,第三句,非吾有的“吾”应为仄声,若改为“我”字就好多了。最后,第二、四句收尾,“香”和“乡”撞韵,这些都是绝句的大忌。

对于以上几个细小的失误,我不相信儒雅多才的郦波老师没有察觉,我想,可能是他大气豪爽,不拘小节,有意放过这些瑕疵吧!

再来看看这首诗的所表达的意思:

人世间有种味道叫平淡的欢愉,

红色的荷花倒映水中散发点点清香。

常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完全属于我自己,

心若安闲,处处都是水云乡。

经我分析,郦波老师其实是想通过这首集句诗,表达沉浸在诗词中的美好状态,劝大家不要浮躁,安心读诗。但火候掌控失调,有点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感觉怪怪的。

我以为,这四句基本都是苏学士晚年的作品,透露出对人生释然与参悟,格调太高,难以驾驭,不适合强硬的凑在一首诗中。

或许郦波老师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对诗词的领悟和对生命的感悟比我们一般人都高,苏学士的这四句高格调诗词,正好能表达他的境界,也不得而知了。

开题“大江东去,日月经天”真是豪气干云啊!第二句突然就有点怂了,吐露出一股小家子气。意识到这种颓势后,第三句马上又领只雄鸡过来高歌一曲,以显武雄壮。第四句收尾,当然不能输了气势,大有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派头。

回味着“康博导”沉浸在自己的诗里,字正腔圆的吟哦、绘声绘色的比划,那种享受的样子,真有点想拍他的冲动。

康博导眼神炫亮,写诗可能差了点,但很有表演的天分。

每次看到他那迷之自信的微笑,总能让人联想到著名少将张召忠,他俩要是来个对对碰,绝对能碰出永不熄灭的火花。

不瞒大家说,康老师这类“老干体”诗,我十五岁那年,一天可以写十首玩。

也许,是我们观众朋友对两位教授的要求太高了,哪条规定要求了文化学者一定要会写诗、大学教授一定要会写诗?

有专家指示:写诗这么Diaos的事,最好还是留给那些愁肠郁结的Loser。

诗人是需要天分与历练的,而我们的专家、教授,资历和嘴巴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据说,郦波和康震两位老师显露了一点他俩在诗词创作方面的实力后,得到了来自各界知识分子们不同程度的问候。没想到,露这一手,掉得有点大。

还是希望大家能冷静看待这件事,毕竟《中国诗词大会》只是“诗词背诵大会”,毕竟郦、康两人只是研究者,不是创作者,毕竟他们是靠教案和嘴皮子吃饭的。

最后总结一句,郦波老师的那首集句诗,比康震老师那首“小诗”还是要强一点的。

谢谢这位朋友的邀请,关于这二位学者的诗词创作水平,其实我在昨天关于诗词大会能否增加“现场作诗”的问题里曾经提到,恰恰是这两首诗,去年专门就有诗人专门评价过。

说实话,这两首诗不看作者只是评价诗的话,不论是集句诗还是自作诗,都不是太成熟。

叶先生教你怎样放盐、何时加大火候、怎么配料、何时出锅,最终告诉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其他人教您怎样用刀叉、怎样用餐巾纸、吃鱼先吃哪一段、顺便给您讲一下厨师的生平与爱好。一个是电影学院教你怎样作演员、做导演、作摄影、怎样拍好一部电影;一个是教你怎样看电影、写影评,这不是一回事。当然学会怎样欣赏一部好书一部好电影一桌美食,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诗词大会也不是一个创作大会,因此请这几位有学问又有流量的老师是正确的,我是导演的话也请他们。

关于诗论还有这样的争议,下面有两位教授的看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这两位徐教授是会写诗的,一个人是否能写诗,一般看看他的微博就知道,经常在微博发言的人 ,如果会写诗必然会发出自己的作品,水平高低大家自然能辨别。如果常玩自媒体从来不发诗作,大部分是不会写。从这方面来说,好像郦波教授是唯一在微博发表过的,因此观点不同,所以被以上二位学者批评。

诗词大会引发争论对于弘扬国学是一件好事,几位评委和中央电视台功莫大焉,白璧微瑕,其实也是常事。我比较佩服纪连海先生,他在一次卫视的综艺节目中,主动说起自己对于诗词是弱项,所以我们在诗词大会上是不会看到纪先生的。

希望每一个人都冷静地从事物本身出发,就事论事,不要一开始就站队无论对错都去维护自家人。指出问题的极尽嘲讽,被批评的恼羞成怒,特别是今天的粉丝经济下,本尊还没说什么,粉丝们却拔刀相对了。好的东西坏不了,坏的东西好不了,所有的东西都会被记录下来,有个人叫做历史,他最公正。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诗,就像老街面对书法一样,一副字好还是不好,我只能听人家说,你是范增好 ,他说启功好,我是搞不清楚的。但不妨碍我偶尔看看书法,高兴了写两笔,管什么章法笔法自得其乐就可以了。

另,绝句有律绝句,也有古绝句,古绝句是非格律诗。

您说呢?

@老街味道

说实话,六甲番人挺佩服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们的胆量的,文化类比赛(暂且定义为比赛罢,因为有了冠军)是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的,尤其是诗歌类,对诗歌理解不够深刻太容易出错了,或许评委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点评的时候,经常会将话题引申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毕竟都是大学教授,口才都不错,乾坤大挪移就带大家进入了百家讲坛。

但单靠话术,难免还是有疏漏,于是精心准备的诗终于揭晓了所有的疑团,六甲番人无意抨击任何人,就事论事吧,且看第一首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诗据说是集句,也就是将前人的名句集合成一首新诗,集句类型的也有佳作,比如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就可以算是集句,一共十句,句句用引用经典,只是略微修改几字,而诗词大会的这首集句确实也都引用了名句,都出自苏轼的词,首句来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次句来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第三句来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改了一字,尾句来自《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之只是,这四句放在一起,究竟想表达什么?用典绝不是堆砌,这里只能说是小孩子垒积木了。

至于格律,那这首诗也是说出律很多,且不说第三句和尾句各有一个“吾”字,重字的毛病不懂格律的朋友都知道不可取。再细说格律,按七绝首句平起入韵的格式,“欢”怎么可以和“香”、“乡”押韵,即便按用韵最宽的中华新韵也押不了韵的,按平水韵就差得更远了。如按首句平起不入韵呢,第5字“是”应平,第7字“欢”应仄, 第20字“吾”应仄,多处出律。

再看第二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诗看似豪放雄壮,用典明显可见,苏轼的词,伟人或李贺的诗,但是还是弄不清楚想说什么,是在颂诗词大会让诗词雄起?还是号召大家用诗词歌颂新时代?如是,为何用平声五微?五微韵属于窄韵,读音色彩灰暗沉闷,更适宜表达委婉的情绪,以展现阴柔之美。选韵是有讲究的,想表达雄壮的气势,为何不用三江或七阳?

再论格律,也是没法看的,按七绝平起不入韵格律,第6字“日”应平,第13字“芳”应仄,第16字“鸡”应仄,第23字“代”应平,第25字“流”应仄。出律比第一首诗还多,只能算打油诗了。

诗词大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评委代表着诗词大会的水平,评委们如果实在不擅长作诗,建议还是别作了,不然,让观众们当成标准格律来模仿,问题就大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谢邀。姑妄谈之,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咱们先看郦波教授的集句诗,形式上乍一看像是首七绝,诗云: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实话实说,这期节目我没看,咱就诗论诗。

首先,看形体格律。

①三句吾字处应为仄声,四句也没见救拗。

②二四句失韵,首句平起平收,着欢字入韵,属上平十四寒;二四句香乡属下平七阳,皆失韵。

③重字。三四句都有“此”,绝句一般不宜重字,至于香和乡,有人说撞韵了,我认为这个不算毛病,也没有犯忌。

其次,看诗意诗境。

我们把原诗直译一下:人生最有趣的其实就是平平淡淡的快乐(不需要讲排场搞奢华),就像在水面投下倒影的红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时常苦恼我这身躯壳不是自己的(大忙人),能让我心情安定的地方就是我该在的地方。

起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没毛病;第二句照水红蕖细细香,也算是承住了,问题不大。第三句长恨此身非吾有,转的虽然有点做作,也挑不出啥硬伤,第四句虽然结的有点僵硬,意思是可以连贯起来的。诗意上虽然差强人意可以讲通,但若谈诗境,可就不敢恭维了。诗境与结构关联极大,既然拼凑的如此生硬晦涩,又何来美感而言呢。

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说实话,康教授这首诗比郦波的集句诗更糗更烂,实在没有耐心硬看下去。前两句想学袭苏东坡的诗风锐气,后两句直接拼上了“老干体”。此诗问题太多,出平仄出格好几处,结构上更是直不隆冬生搬硬凑。

大江东去流日月勉强看得过去,古韵新妍竞芳菲(把自已看成园丁)也行,雄鸡高唱咋回事?莫不是参赛选手都是雄鸡?哪朝哪代有哪位诗人把同台竞技的秀才举子比作雄鸡了?好像没有吧。一代风流唱春晖,若说风华风姿我觉得还算妥贴,风流二字极其超拔厚重,试问台上的选手是否真正可以担当得起呢?

康老师,您是真的震到我了。

总之,诗词大会各大评委的出糗让我更加坚信了两句哲理:

①高手永远在民间。

②一流的学生永远不是靠老师课堂教出来的。

严格地讲,在《诗词大会》上,郦波老师的集句诗和康震老师的七绝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诗。

先看郦波老师的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一是这首集句作品,没有写出什么新意,也就是引用了古诗文的诗句,没有推陈出新,只能算抄袭。二是一首28字的古体诗中,出现了两个是、两个此、两个吾。一首诗中,出现重复用词或字,除非有特殊的意义,否则是应该避免的。诗歌讲究凝炼,重复用词或字,会被人看作是词穷的表现。三是诗的意境不统一。前两句表现的分明是比较悠闲的生活,后两句表现的是忙忙碌碌、飘无定所的生活。两者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据上述三点,可以判断,郦波老师的作品不能称为诗。

再看康震老师的作品。我就不把作品当七绝了,只作古体诗来对待,因为平仄不对。康震老师的作品没有什么新意,也就是应景之作,或者说是老干体,把这样的作品列为快板一类更为合适。

除了这两首作品,我没有接触到郦波老师和康震老师的其他作品,因此不敢妄加评论他们的诗 词创作水平。不过,即使他们的诗词创作水平不高,也不影响他们成为著名的学者,也不会影响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学者地位。我对两位老师的艺术素养和诗词赏析水平还是非常折服的!本来嘛,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一个编辑,他能一眼看出艺术作品的好与差,但他可能不会写诗、写小说……一个诗人,写了一辈子诗,但他可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诗词赏析文章。因此也不能要求两位学者必须会作诗。

《诗词大会》不过就是个考记忆能力的综艺节目。没有关注过,所以评委水平如何也不清楚,但是能坐到那个位置,总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而且评论诗歌的人不一定非得是写诗写得好的人,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大好回答。题主列出了两位学者的作品,我们只能就这两首诗的水平来研讨一下。

只看作品,从作品猜水平,无关诗人其他方面水平、人品。咱们就事论事。

集句诗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一种从大量阅读前人的作品中发现适合自己的诗意的句子,拼凑出自己的诗。虽然是文字游戏,但是集句诗还是诗,也就是说还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集句诗是用了苏轼的四首词牌里面的七言句子拼凑而成,初看起来感觉挺好,挺美的。但是这是苏东坡句子的美好,与这位专家的诗没有任何关系。

诗以言志,诗以言情。

说白话,诗就是一篇押韵文章。这篇文章,你总得让读者读懂,知道你说了点啥吧。平仄格律我们可以不论,就当你集句集成了古体诗,可是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鸡汤集合,算是怎么一回事?

同样是集句,我们看文天祥集杜甫名句成诗:

读书破万卷,许身一何愚。

赤骥顿长缨,健儿胜腐儒。

首句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承句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句为“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转句出自《述古三首》,原句为“赤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

尾句出自《草堂》,原句为“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可是整首诗的诗意是连贯的,都是在批判死读书,赞扬男子投身家国,为天下奋战的英姿,抒发诗人投笔从戎的壮志。

而专家集东坡居士词牌七言,明显囿于词牌婉约的特征,四句诗整个软绵绵的鸡汤味道,而且还丢失了原句在词牌中上下文配合而衍生出来流传千古的韵味。

便全都是他原创,也没什么意思。

再看另外一位专家的七绝: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我没有看过这个节目,不知道是不是这位专家自称这是七绝。前面那首集句诗没有说明格式,我们不用在乎平仄。可是你如果标明七绝,那就是指近体格律诗中的七言绝句,必须严格遵守平仄格律。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起句:“大江东去流日月”,“仄平平仄平仄仄”关键位置为“平仄仄”,这就已经失替出律了,格律诗的偶数位置规则是相对的,只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其他失黏,失对就不必分析了。

而内容呢?这首不是集句,算原创吧,可是大而无当,意象浮夸,纯粹就是歌功颂德的老干体。人家老干体,至少平仄还对啊。

两位专家人也许是极好的,学问也许是极高的。

但这两首诗,是拿不出手的。

坏就坏在周围人的吹捧,让他们以为自己真的无所不能,才会拿出这样的东西来交货。所以捧杀这种让人产生盲目膨胀的事情,不只是发生在网络上到处发表自己作品的普通人身上,专家也没有免俗啊。

就作品而言,网络上很多同学的作品无论格式、文采、和意境都要更好。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当下[诗词领域]的学者大致可以分为几种:

一种是[历史型学者],论及古人诗词,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但凡有文献记载的,连古人的生辰八字都可以倒背如流;

一种是[文化型学者],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熟读古诗却未必详究,但自身诗词创作能力不俗。

还有另外一种,是以上两者的混合,即[全能型学者],这类学者几乎凤毛麟角,可称大家。

可以这么说,这两种学者虽是同一领域,但各有专攻,擅长不同。

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郦波和康震的水平。在节目中,两位教授对经典古诗的解说十分娴熟,有关内涵或典故信手拈来,基本与文献注释的相差无几。很显然,二位属于[历史型学者]。

本来郦波和康震教授的身份与背诗大会评委的需求是极度吻合的,只要在节目过程中,将涉及到的诗词加以解说即可。

然而二位并不满足于[历史型学者]的定位,或者是节目并没有搞清楚二位的身份而要求评委作诗一首,以至于即便事先备好功课,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了洋相。

康震教授作了一首浅俗的[老干体]诗,套用不少俗语,[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研竟芳菲],从首句便看出是不懂格律的;

郦波教授显然是知道写诗是有格律的,但了解不深。为避免露才,他选择了[集句]的方式,即直接用古人不同的诗句拼成一首诗。原本以为安稳无事,结果还是百密一疏。[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首句的押韵便出差池,可想而知对写诗的规则还是掌握不精。

现场还有蒙曼作了一首诗,但可以看出功底扎实,所以也无人诟病,而对比之下的郦波和康震教授,却成了众矢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功夫不到,切莫出手],不要以为观众好糊弄,民间有高手。

有兴趣了解诗词写作知识,欢迎关注诗词补习班。

很佩服现代人蔑视权威的勇气!郦波我不清楚,康震我是真心佩服!为何?能口若悬河说出古人诗句好在哪里,更能说出自己的见解,赢得一大片掌声,你能做到吗?

我做《大家玩对联》栏目有一段时间了,很多友友都希望我能给点具体的评论,可我真是笨啊!除了说:‘’好!很好!好得很!‘’以外,竟说不出到底好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却无法给出具体建议!为何?这就是凡人和才子的区别!

知其然容易,知其所以然那可不容易。我们的先人,在几万年前就知道了钻木能取火,但是为什么钻木能取火,这样简单的道理到近代才解释清楚。说点时髦的,那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写诗是技术活,有点基础,写得多了,有文化没文化都不是问题!过去那些民歌手,一字不识,却能你应我答,随你撑到哪条河,并且句句入韵,让人会心发笑和愉悦,那就是门技术,如果你能一门心思扑入于此,也许你也能做得更好。

但是,要说出别人做得好不好,并且让人信服,那就是门学问,也就是科学。王力先生是当代文学泰斗,他的著作都是高等院校教科书,好象并未见他出过什么诗集,只有亲近他的人才知道他的诗作水平,反正我是不知道。

王维被人誉为诗佛,他的诗诗中有画,他的画画中有诗。康震就不愧为才子,能在现场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诗的意象,让人感觉到诗歌的魅力,换作你能行吗?

至于写诗,一要能力,二要时间,又有几人能象曹子建那样七步成诗?大多数名家都象贾岛那样反复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那才是精品!随口说出的精品佳作又有几何?

前有赵丽华骂李敖而引爆网络,后有诗词大会两位教授吟诗露拙而受全民声讨。再次引证,诗歌已进入全民娱乐时代。

一个很奇怪的悖论,与诗歌相关的所有热点,其实与诗歌本身没甚关联,在当下,没有人会因为写出了一首好诗而扬名。反之,什么“梨花体”、“老干体”、“废话体”却备受大众热议,“诗人”也一夜成名。最后,你会发现,诗歌本身的好或不好已经不在大众关注领域,人们需要的只是借此消遣和解构,不需要创造和建构。

郦波老师和康震老师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诗人,也未曾见有其他诗作发表,我觉得,批评家们实在没有必要揪住不放。这几日我答题时也有说过,诗词创作主要靠日常练习,并不是读书多就一定写得好。

而在这里,我倒要从另一个角度为两位教授喝采。我一直认为诗歌是用来朗诵的,但却不曾见有诗人通过音视频,以朗诵形式发布自己的作品,宁愿自费也要出纸质书。两位教授开了个好头。

如何鉴赏两位教授的诗词,已经不重要。他们的形象或会因此受点损,但并不是因为他们尝试了诗词创作,而是不幸成为了诗歌娱乐化的牺牲品。

最后,我们还是欣赏一首网络诗词,让一切都回归诗词本身:

望黑龙江东故国领土 (作者:张智深)

关山相望朔云中。铁马王师梦已空。

唯有西风心不死,年年吹雨过江东。

看了不少老夫子新夫子们的评论,应该说,他们的评论很用心很用力。种种考证列举责难与嘲讽,无不显示出他们深厚的研究功力和损人的功夫。但他们忽略的一点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受众是诗词爱好者和普通百姓,其举办的目的是普及传统文化,唤起更多的人对中国诗词的热爱。郦波的集句和康震的诗作尽管有瑕疵,不入学究们的法眼,可绝大多数受众觉得很好嘛,这还不够吗?请问你们这些夫子们着的哪门子急呀?你们的那些古董还是跟那些研究生(如果有的话)在象牙塔里去卖弄吧,老百姓大概不会买账滴!至于“网红”之类并非是他们的本意,那些酸葡萄心理者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诗词的学习,是切入到我们母语汉语系统最好的一条通道,就像桃花源的山洞洞口,只要走进去,后面一定有精彩。”10月16日下午,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天府书展阅读形象大使郦波亮相2020天府书展,为读者带来了“传承传统文化,唤醒母语感知——《郦波语文启蒙课》图书分享会”。

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启用统编本语文教材。如何学好、用好新教材,成为全民关心、家长热心、教师操心的大事。《郦波语文启蒙课》是首套由高校学者打造的统编本语文教材配套拓展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延续到初中三年级,共九个学年。

大学教授为何教起中小学语文?郦波说,自己想要从中小学开始,改变教育的土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贡献绵薄之力,是我一直以来矢志不渝的心愿。我希望《郦波语文启蒙课》能够把自己几十年语文治学的经验,还有对语文的理解、体悟、感受,都融化在每一次讲解之中。通过燃烧自我,去点燃学生们思想的火花,去启发孩子们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并能够带领他们去体悟语文之美。”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郦波一直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并对现状忧虑。2017年教育部开始推行统编本,加大国学传统素养。这样一个契机,让郦波下决心做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语文启蒙教材。与传统教材不同的是,郦波希望建立一种崭新的知识体系,并建立思维方式的体系,然后在这些基础上进行人格塑造,“我要完成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人格塑造这样的三层建构。因为语文对于任何一个族群来讲都特别关键。首先是母语的文字,然后母语文字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延伸出文学、文史、文科甚至是它的文明,语文其实是无所不包的事。”

“做这件事后头发掉了好多。不仅不太容易,还很难,这场分享活动前我还在做五六年级的资料,放下手中的工作赶过来。”谈到自己编著的语文启蒙课,郦波笑着说。

在郦波看来,语文教学如果有技术目标的话,那就是母语的感知、母语的思维能力和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的审美能力。而语文最大的作用,就是释放人类最有价值灵魂最关键一步。语文教育不是简单的告知,要教的不光是一种知识能力,而是对精神世界和心灵的拓展,是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要影响、塑造一颗伟大的灵魂。正因为这样,语文的教育要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孩子们内心的领悟力,提升语文能力与母语素养。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郦波编著的这套语文启蒙课,更多的是从诗词入手,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从审美的角度、思维的角度、发现的角度解读诗歌。在郦波看来,中国古汉语延续了几千年,而近代汉语仅仅一百年的历史,而诗词就是切入到我们母语汉语系统最好的一条通道,而且诗词有一个拓展空间,比如《静夜思》仅仅20个字,但要往下扒的话,每个字怎么用都有讲究,诗词相当于登堂入室的门口,只要走进去,后面一定有精彩。

如今,随着诗歌节目的走红,诗歌也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对于儿童诗词教育,郦波坦言,一些家长和教育其实陷入了误区,只让孩子死记硬背。但诗歌最大的魅力,是诗歌和现实所产生的联系,其实当你被一首诗感动的时候,一定有某些点能和你现在的生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郦波举例,自己正在参加的一档诗词节目,一位7岁小孩可以背一千多首诗,更重要的是,孩子对很多诗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这非常重要。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图据四川人民出版社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