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上海电视台 > 东方电影在线直播

欧豪演的叶军长是哪部电影(欧豪饰演叶军长是什么电影)

发布时间:2022-05-26 20:40:22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欧豪演的叶军长是哪部电影(欧豪饰演叶军长是什么电影)

欧豪演的叶军长是哪部电影

欧豪演的叶军长是《建军大业》。青年演员欧豪此次在影片《建军大业》中扮演的是一代大将叶挺。第一次扮演历史人物,他坦言兴奋激动之余也压力颇大。在他认为,叶挺将军勇敢果断又勇往直前,领兵雷厉风行,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将领。演戏时恰逢深冬11月,欧豪在表演这段狂奔的姿势戏时过于投入,跑起来“不要命”,甚至跑到中暑、跑到吐,着实“吓坏”了导演刘伟强。欧豪表达:“叶挺将军是一个对革命十分热情的铁血硬汉,希望能取出我所有的热量,把叶挺将军的霸气侧漏主要表现出去。”

欧豪为什么不唱歌了

欧豪虽然是歌手出身似乎一直在演员的道路上要求自己,或许相比唱歌他更喜欢演员这个角色吧。欧豪现在主要走的还是演员的道路,唱歌可能就不会再了,看他的《妖猫传》就知道了,可以和刘昊然分庭抗礼,也就是说他在这方面的资源确实是不错的。欧豪的家中实际上一点也不“土豪”,他也压根不是什么“富二代”。1992年9月,他出生时,家中很穷,父母正是渴望他长大后能成为英豪、富豪,才取了这个名字。男欧豪凭着独具特点的嘻哈说唱、开朗的笑容深得许多粉丝的喜欢,凭着hiphop的唱风一路挑战成功进入了二十强。身为热血90后男孩的他,为了证明90后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懒惰、自私,他一直在努力的主要表现自己。

首先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抗美援朝战争致以最高敬意!谨以此文献给在长津湖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及战斗过的全体军民……

地理

在解析长津湖战役之前,首先要对朝鲜半岛的三个地理名词加以了解。

它们分别是仁川港、元山港和狼林山脉。

同时借助对这三个地理名词的介绍,梳理一遍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前的战况,更容易理解后来的长津湖战役。

1. 仁川(Incheon)

整个朝鲜战争的第一大转折点就是美军在仁川登陆,电影《长津湖》刚开始就表现了这一军事行动。

为什么仁川登陆会成为影响整个战局的最大转折?它和后来的长津湖战役有什么关系呢?

仁川登陆前,朝鲜人民军已经将南朝鲜军队和一部分联合围困在釜山防御圈内。

如上图所示,朝鲜人民军的战线不断向南推进,差点就把朝鲜半岛统一。但随着战线不断向南推进,南朝鲜军和联合拼命抵抗,釜山防御圈久攻不下,朝鲜人民军开始出现后劲不足,侧后暴露的危险。

从下面这张示意图可以看出,人民军已经推进得非常靠南,如果侧后有大量部队登陆,和釜山防御圈内的部队对进,就会导致南下的人民军无法后撤,腹背受敌,非常危险。

虽然很多人反对,认为仁川港的地理条件不适合大规模登陆作战,但联合总司令麦克阿瑟坚持要在这里赌一把,他最终成功了。

麦克阿瑟以美国海军陆战队1师和美国步兵7师为主体(还有个主要负责保障步兵3师),重新编成美第10军,任命他的得力助手爱德华·阿尔蒙德(Edward Almond)少将为第10军军长。

第10军是美军仁川登陆的主力,扭转了朝鲜战争的战局,他们也是后来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面对的主要敌人。

麦克阿瑟和阿尔蒙德(右)指挥仁川登陆

这张照片在电影中也被还原,阿尔蒙德就是电影中和瘦高的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争吵的那个将军。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亲自指挥,美军海陆空三军配合,仅一天就轻松占领由少量人民军防守的仁川。

电影中出现的月尾岛是朝鲜人民军防守仁川的要塞,但兵力极少,仅有5门海防炮和1个海防步兵中队。

9月15日上午10时美军轻松攻陷月尾岛,下午仁川港涨潮,后续美军源源不断登陆,最终于9月16日攻占仁川。

电影基本还原了仁川登陆现场的样子

登陆后的美第10军联合南朝鲜军,于1950年9月28日占领汉城,并快速南下,将朝鲜人民军后撤的路线切断。

此时北纬38°线以北的朝鲜,几乎没有朝鲜人民军的任何主力部队可以阻挡美韩联军向中朝边境推进。

2. 元山(Wonsan)

美军实施仁川登陆作战并把朝鲜人民军主力封锁在三八线以南后,过不过三八线的问题再次被提出并引起激烈争论。

早在美国刚刚开始干预朝鲜战争时,美国高层内部就对美军是否要越过三八线举棋不定,这期间的政治博弈和外交斗争十分复杂,不过多赘述。

最终的结论是,美国操纵联合国于1950年10月7日通过了一个“八国提案”,为联合越过三八线开好绿灯。

在军事层面,麦克阿瑟本来对美军越过三八线是这样计划的:

第8集团军沿开城—沙里院—平壤主攻平壤,在仁川登陆的第10军不走陆路,再次登船,转而在朝鲜半岛另一侧的元山港再次登陆,向西助攻第8集团军攻占平壤。

同时,美军计划在占领纬度几乎一致的平壤—元山一线后,剩下更接近中朝边界的定州—宁远—咸兴一线以北的作战仅由南朝鲜军完成。

从图上来看,麦克阿瑟和美国当局本来没有计划让美军推进到中朝边界,而只是越过三八线并推进到朝鲜半岛的“蜂腰”平壤—元山一线,而且此时美国认为“中国在军事上不具备单独进行干涉的能力”,判断中国不会派出大规模、成建制的野战部队与自己决战。

与美国在朝鲜的行动同步,当时中国对是否出兵的决策过程也很复杂,但最终结论归结为一个底线,只要美军越过三八线,毛主席就决心出兵,无论有没有苏联援助。

虽然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是秘密的,但当时中美两军在朝鲜北部的行动可以用针锋相对来形容。

1950年10月10日位于东线的南朝鲜军占领元山,10月19日位于西线的美第8集团军和南朝鲜军占领平壤,而10月19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主力部队(第13兵团等)跨过鸭绿江的日子,由此朝鲜战争正式演变为抗美援朝战争。

另外,此前在仁川登陆的美第10军(下辖陆战1师和步兵7师,后增加步兵3师),又于1950年10月20日抵达元山海域,待水雷被清理后陆战1师于10月25日左右在元山登陆,步兵7师于10月29日在更靠北的利原港登陆。

由于这两个港口已先期被南朝鲜军地面部队占领,所以美军登陆均未遭到抵抗。

美第10军再次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元山和利原登陆

第10军陆战1师和步兵7师在元山和利原登陆后,目标分别是朝鲜临时首都江界和中朝边境的惠山镇。

3. 狼林山脉(Nangnim Mountains)

从地形图上来看,在平壤—元山一线以北,美韩联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南北对进,正好被一条南北走向的狼林山脉分割成东西两个战场,这条山脉的名字在电影中多次出现。

这两个战场在发生的战事几乎是割裂独立的,只能遥相呼应。这就是为什么朝鲜战争战史都把朝鲜北部发生的战役分为东西两线。

西线战场的敌军主力为美第8集团军24师1个师,南朝鲜军第1、6、7、8师共4个师,外加英军第27旅1个旅,美骑兵1师和187空降团为预备队。

东线战场的美军主力是在朝鲜元山、利原再次登陆美第10军(下辖美陆战1师和美步兵7师),以及南朝鲜军首都师和第3师。

这些部队从1950年10月21日开始,陆陆续续从平壤和元山出发向中朝边境推进,其中西线敌军的规模较大、行动也较快;东线敌军的规模相对较小、行动也较慢。

电影中也提到东线的陆战1师行动缓慢,每天只前进3公里。朝鲜东部地形山高路窄,前往长津湖只有一条路,在路上行军只能形成一个一字长蛇阵,如果撤退也只能原路返回,所以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怕孤军深入,不敢贸然前进。

此时我方向朝鲜派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3兵团及一些配属的后勤运输部队、炮兵等兵力。

最终根据战场形势变化,第13兵团中的38军、39军、40军和42军125师都集中在西线迎敌,而东线战场只留下第42军主力牵制敌人,保护西线战场志愿军侧翼,由此打响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

而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东线部分,主要发生在长津湖水库周边地区。

美韩联军快速顺利向北推进,美军指挥层认为中国向朝鲜派兵的几率很小,北朝鲜又没有什么可抵抗力量。

综合这样的态势,麦克阿瑟改变了定州—宁远—咸兴一线一以北地区禁止使用非朝鲜籍地面部队的命令。

1950年10月17日,麦克阿瑟改令美第8集团军和第10军及其所属的南朝鲜军和其他国家部队,可以分别从西线和东线推进到距离中国边境仅64公里的宣川—青山场市—古仁洞—坪员—德实里—丰山—城津(现朝鲜金策市)一线。

麦克阿瑟把战线不断向鸭绿江推进

美军推进到这一线几乎和推进到中朝边境没什么区别,电影中毛主席那句台词“过了三八线,过不过鸭绿江啊”就是这一战场形势的写照。

下图是朝鲜战争从釜山防御圈阶段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前一天的示意图。

从图中很明显地看出1950年10月24日这天的战线已经非常接近中朝边界,而中间最近的地方叫楚山,距鸭绿江直线距离仅有5公里。

10月26日南朝鲜军第6师第7团先头营推进到这里,并向中国境内开炮,这是南朝鲜军到达鸭绿江的唯一一支部队。

此时朝鲜战争的战局已经非常危急,还在行军中的志愿军第13兵团来不及进入阵地防御,只能顺应战场形势改为在运动中歼敌。

从上面的地图还可以看出,整个朝鲜北部战事被狼林山脉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在两军南北对进的西线温井地区首先打响。

首战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并不是电影《长津湖》的主角,只通过描述一带而过。

但因为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有前后相继的关联,简单解析和长津湖战役有关的第一次战役东线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枪于1950年10月25日在温井打响,这里属于西线战场。同时在狼林山脉以东,负责这一区域的42军主力(约两个师)在黄草岭和赴战岭两个地方阻击以江界为目标的敌军。

江界之所以是东线战场的目标,是因为平壤被占领后,朝鲜的政府机构都迁到江界,这里是朝鲜的临时首都。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经过要图

从上图右侧的东线战场可以看出,黄草岭和赴战岭再往北的新兴里、下碣隅里、长津这几个地方中间就是长津湖,黄草岭和赴战岭是长津湖的南大门。

根据东线战场美第10军司令阿尔蒙德的部署:

令南朝鲜第1军团部队在美军部队完全登陆前,继续在现区域向前推进,待美军登陆后,则转向东海岸沿岸地区,向图们江推进;美陆战第1师主力接替南朝鲜第3师,向长津湖地区推进,到达长津湖之后,转而西进江界,与西线美第8集团军部队会合,包围朝鲜人民军部队,然后再北上中朝边境鸭绿江,同时以1个团暂留守元山、兴南,保护后方安全;美第7师在利原登陆后,沿北青经丰山至甲山向鸭绿江边的惠山镇推进。——《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

骄傲的第10军司令阿尔蒙德并没有像西线战场一样,让南朝鲜军打头阵,美军跟在后面,而是让美第10军的两大主力直接向各自目标推进,其中海军陆战队1师的前进方向就是长津湖。

电影《长津湖》之前有些宣传语中说长津湖战役是中美两军首次交锋,是不准确的,需要加个定语。

因为在长津湖战役前的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13兵团39军一部在西线战场的云山战役中重创美骑兵第1师,才是中队和美军在朝鲜战场的首次交锋。

第一次战役中云山战斗俘虏的美军

和云山战役在运动中遭遇不同,后面的长津湖战役是中美两军首次以两个整建制兵团对抗,两军正式拉开架势作战。

由于狼林山脉的分割,第一次战役同时在东西两个战场打响。

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第一枪的10月25日,位于东线战场的42军也同时接替残留的朝鲜人民军,在位于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赴战岭一线有利地形布防,阻击北进之敌。

从10月25日至10月29日,志愿军42军主力和南朝鲜军激烈战斗,对黄草岭、赴战岭各阵地展开争夺,几次易手,最终失而复得。

而从11月1日开始,阿尔蒙德命令美陆战1师接替受阻的南朝鲜军,向长津湖推进。志愿军42军124师370团和371团在长津湖以南地区,与拥有数十架飞机、坦克和各种大炮支援的美军战至11月3日。

在黄草岭指挥作战的13兵团42军124师师长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记载:

当晚,志愿军第124师乘美军立足未稳,以4个营分多路对美军发起反击。担任正面进攻的2个营在朝鲜人民军6辆坦克的配合下,沿水洞向龙水洞攻击。第370团第1营直捣水洞美第7团阵地核心,美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该营英勇奋战,与敌混战半夜,大量歼灭敌人,至拂晓撤出战斗;担任侧后迂回任务的第370团第3营首先在水洞西侧歼敌1个加强排,继而乘敌混乱,直插美军防御纵深,于3日拂晓占领水洞以南的400.1高地,并突然向公路上行进的美军队伍发起攻击,击毁汽车9辆、榴炮3门。此时天已大亮,美军急忙调整部署,对志愿军第370团第3营展开围攻。志愿军该营在四面被围、与上级失去联系的严重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美军激战一天一夜,歼敌330余人,击毁汽车40余辆,于3日22时突出重围。随后,第3营在粮弹俱绝的情况下,靠野果充饥,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转战两夜一天,胜利归建。

但与西线战场相比,东线战场仅有志愿军13兵团42军主力(约两个师),却要阻挡美韩联军4个师,其中还有一个整建制的美军王牌师陆战1师,武器装备相差甚远,兵力薄弱,而且后勤补给十分困难,并非长久之计。

所以至1950年11月6日前后,13兵团负责东线的42军开始有序撤退,节节抵抗,诱敌深入至长津湖地区,给此时已经奉命入朝的电影主角第9兵团创造歼敌条件。

集结

就在13兵团42军撤退把敌人引向长津湖区域同时,国内另一支劲旅第9兵团接到北上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命令。

第9兵团是曾经老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入朝前拥有20军、26军和27军三个军12个师共计约15万人。

长津湖战役期间第9兵团序列

在第9兵团的战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和功绩:

电影中伍千里在战斗中问的余从戎还记不记得怎么开坦克,并提到鲁南战役。

因为在1947年鲁南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的前身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歼灭了军快速纵队,并缴获了多辆美制坦克和各种车辆、大炮,武装起解放军自己的特种兵部队。

对坦克大战情有独钟的吴京,在《长津湖》中再次展现如《战狼2》般的坦克对决,背后的史实和逻辑也能解释得通。

另外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74师、炮击英舰紫石英号、解放上海后整齐地睡在街上,还有当时参加全国战斗英雄大会的杨根思,以及后来我军的参谋长、国防部长上将……这些事迹和名人都出自第9兵团。

不过,这支光荣的部队前往朝鲜战场前,本来驻扎在上海郊区进行着抢滩登陆针对性训练,目标是解放台湾。可以看到电影里7连准备出发时,墙上写着“一定解放台湾”的标语。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朱亚文饰演的指导员梅生,可以从家骑车22公里返回部队,因为第9兵团本来就在上海外围。

正在厉兵秣马准备解放台湾的第9兵团,却得到结束攻台任务,立刻前往山东整训准备进入朝鲜作战的命令。

电影《长津湖》前半段最重要的戏份,就是第9兵团乘军列一路北上。三个军和各种物资由津浦铁路先运到山东境内的泰安、兖州、滕县集结。

此时去北京参加大会的战斗英雄杨根思等人还不知道大部队已经到了山东,他们回到南京后又返回追赶。(电影中杨根思由欧豪饰演)

电影《长津湖》给了第9兵团乘火车集结比较多的戏份,也贡献了全片最好的一段文戏。

在乘火车这一幕中有两个细节,成功地告诉观众7连从温暖的江南水乡来到寒冷的北方。

第一个细节是伍万里开车门想跳车,结果打开车门看到中国北方的长城,说明此时火车的位置在哪里。

长城本身的意象就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图腾符号,在电影中既起到标明空间的作用,又有艺术象征的作用。

网上有一些讨论说这个桥段假,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这里的地理背景是正确的,只是表现得有些艺术夸张。

第9兵团先从上海到山东再到天津走的是津浦铁路,从天津继续向北出山海关去东北,应该是在旧京奉铁路线上(北京-沈阳)。

这条铁路也叫“关内外铁路”,基本与山海关两边的长城平行,所以能看到山海关附近的长城并不奇怪。

火车上的第二个细节,就是伍万里找雷爹要子弹头说话时出现了哈气。在前面的火车戏份中没有哈气,这个小细节也说明火车开往越来越冷的北方,给观众一种代入感。

第9兵团到达东北后,还穿着南方温带棉服,官兵也大多是南方人。但由于入朝时间极为仓促紧急,没有在沈阳等地停留进行补给,东北军区赶制的寒带冬季棉服绝大部分都没有下发到第9兵团战士手上。

只有少量东北军区的官兵看到入朝战友衣着单薄,就把自己的棉服、帽子等脱下来给了他们,电影中也出现了这一幕,但数量毕竟太少,杯水车薪。

关于冬季棉衣未能及时下发,以及第9兵团入朝后难以补给,其中原因非常复杂,值得另写文章探讨,不过多赘述。

总之,虽然第9兵团士气高昂地进入朝鲜,但绝大多数战士还穿着南方的薄棉衣。

他们还不知道最低-40℃的极寒将成为美军之外更残酷的敌人。

1950年11月1日第9兵团第27军率先前往东北,11月26日各部进入长津湖区域指定作战位置。

第9兵团基本都是从辑安(现为集安)口岸入朝前往长津湖。志愿军从辑安进入朝鲜前,要先把全部带有解放军的标识拿掉上交。从中朝边界到朝鲜临时首都江界还有火车,再往南就完全要靠野外行军。

全军既无运兵车辆,也没有空军支援,15万大军在平均-20℃的气温下,行进于平均海拔1000-2000米的朝鲜北部高山密林,那年又遇到朝鲜5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入朝第一天就有近800人冻伤。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隐蔽性和突然性,第9兵团还要时刻注意美军飞机的侦察和轰炸,不敢生火做饭,只能吃冰冻土豆。

另外,电影中志愿军入朝后火车遇到美军飞机轰炸,也是20军59师遇到的真实情况。

第9兵团行军示意图(右上红箭头)

※ 备注:上图来源于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US Marine Operations in Korea Vol 3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十八章开头描述,可以了解长津湖战役开始时的环境:

在朝鲜东北部,狼林山脉纵贯南北,形成一道天然的分水岭,并与莲花山脉、摩天岭山脉、赴战岭山脉等,构成朝鲜半岛东北部平均海拔高度超过2000米的盖马高原。这一地区群山连绵起伏,森林密布,交通闭塞,人烟稀少,且气候寒冷。


志愿军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的战场,位于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长津湖为长津发电站的蓄水湖,群山包围,东西两岸均为海拔1300多米的山地,地势险要。10月下旬,长津湖地区开始降雪,气温急剧下降。到11月下旬,气温已下降到摄氏零下27度左右,到处是白雪覆地,加之山高路窄,道路冰封,作战环境极为恶劣。

……

原定第9兵团从山东开东北后,先在东北地区整训一个时期,然后再入朝作战。但因朝鲜东线战事急迫,第9兵团开东北后未作停留,遂提前直接入朝作战,因而各种准备不充分,入朝时寒区服装来不及发放,加之对战区气候特点了解甚少,部队长期在中国华东驻扎和作战,缺乏高寒地区生活和作战的经验,防寒准备严重不足,人员衣着单薄。同时,山路峻险,美军飞机猖獗,大量汽车被毁,粮食、被服、补给运不上去,战区内人烟稀少,就地筹借粮食十分困难。部队进入战区后,没有住房,缺少粮食,只能在雪地露营。第9兵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入朝鲜作战的。

长津湖战役前整个朝鲜北部作战形势图

在天气、地形、装备极端困难,几乎没有任何补给的条件下,第9兵团20军4个师,27军3个师近10万人隐蔽行军,悄然进入长津湖区域指定位置集结,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根据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的部署,长津湖作战由20军负责穿插包围,27军负责攻坚,26军为总预备队。

本来原定于11月25日(也有史料记载是26日)展开进攻,但由于个别部队确实行军困难,未进入指定位置,最后改到11月27日发起攻击。

长津湖战役第一阶段第9兵团各部作战目标

从上图可以看出,整个长津湖区周围的作战,基本围绕着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这三个小村庄展开。其中27军位于长津湖以东北,20军位于长津湖西南。

从北至南各部的主要任务如下:

1. 27军80师+81师一个团歼灭新兴里之敌;

2. 27军79师一个团协同20军59师攻击柳潭里;

3. 20军89师向南警戒社仓里的美军增援部队,并切断美军从这里撤退的退路;

4. 20军59师攻击柳潭里以南的德洞山口,切断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美军之间的联系,并从南面向柳潭里进攻;

5. 20军58师全力进攻下碣隅里(杨根思部队在58师);

6. 20军60师占领长津湖以南交通要道古土里,阻击美军北上增援或南下撤退;

从以上部署可以看出,电影《长津湖》中的穿插7连是20军和27军的缩影。

就像电影里的台词所说:“他们(志愿军)来自各个方向”,同样相对于20军、27军各部来说,他们周围四面八方也都是美军。

敌人

在电影《长津湖》中,除了表现我方英勇作战,同时也给了对立面美军不少戏份。

电影对美军的表现比较充分,从总司令麦克阿瑟到北极熊团团级指挥官,再到基层官兵近身肉搏都有涉及。

在长津湖战役前,志愿军第9兵团面对的敌人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对当时的双方都是个谜。

志愿军方面知道敌人是出名的美陆战1师,但更具体一些的情报有限,中下级部队甚至不知道还有个步兵7师,低估了美军的兵力;而美军方面也不知道大量中队已经入朝,更别提是哪个兵团,指挥官是谁。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美军地面作战主要指挥官如下:

西线战场的美军指挥官是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哈里斯·沃克(Walton Harris Walker)中将,他在电影中出现了一个镜头。

沃尔顿·沃克中将

第8集团军下辖美第1军、美第9军和南朝鲜军3个师,及其他配属陆军部队。其中比较出名的部队有美骑兵1师、英军27旅、土耳其旅等。

沃克负责的西线作战在第二次战役中以失败收场,他随军败逃回三八线休整。

1950年12月23日,沃克在汉城郊外前线重整旗鼓时,所乘吉普车与南朝鲜军卡车在发生车祸身亡,死后被追授为四星上将。

与西线呼应的东线战场的指挥官是第10军军长爱德华·马洛里·阿尔蒙德(Edward Mallory Almond)少将(长津湖战役期间军衔还是少将,1951年晋升中将)。


仁川登陆时的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麦克阿瑟右后抬手者)

阿尔蒙德在指挥第10军前是麦克阿瑟的参谋长,与麦克阿瑟合作无间、形影不离。

虽然阿尔蒙德深受麦克阿瑟赏识,但他在仁川登陆前刚刚担任第10军军长,还是从沃克的第8集团军中分离出去的。

再加上阿尔蒙德本人性格咄咄逼人,以及缺乏两栖作战指挥经验,导致他既和西线战场指挥官沃克不和,也指挥不动编入第10军的美国王牌部队陆战1师,并经常和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发生冲突。

阿尔蒙德非常轻敌,一再要求陆战1师孤军深入长津湖地区,向鸭绿江前进,导致陆战1师分散成一个长蛇阵,最终被第9兵团分割包围。

电影中也展现了阿尔蒙德和史密斯的不和,两人在史密斯陆战1师的指挥部激烈争吵。

阿尔蒙德(右)和史密斯

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之所以消极对待阿尔蒙德的指挥,一方面因为他是这支美国王牌师的师长而且当时他和阿尔蒙德军衔平级都是少将,另一方面他综合各方面形势觉得前出长津湖应该谨慎。

陆战1师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甚至是美军的荣耀和面子,从建立之日起鲜有败绩,他们在朝鲜是满编队、整建制,万一遇到不测损失太大,史密斯担不起这个责任。

陆战1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少将(最终以四星上将军衔退役)

下图为美军仁川登陆后几位指挥官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阿尔蒙德、小莱缪尔·谢泼德、麦克阿瑟和史密斯。(小莱缪尔·谢泼德是美军一位海军陆战队指挥官,仁川登陆和长津湖战役他都有参与)

前段时间陆战1师在黄草岭和中队接触过,吃了亏,这支神秘的部队又主动撤走,让史密斯对前方捉摸不透,判断中国已经派来大规模兵团,不敢孤军深入。

史密斯后来对在朝鲜北部这个区域作战有一句名言,说这里:“成吉思汗也不愿意征服”。

《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这样描述史密斯对长津湖的态度:

史密斯认为,麦克阿瑟的计划将使陆战第1师陷入绝境。由黄草岭到长津湖只有一条狭窄的山间公路,在连绵起伏、崎岖陡峭的高山上盘旋,如果部队遭到攻击,全师将被拦腰截成数段,首尾不能相顾,并且在退路被切断的时候,只能冲出重围原路返回。陆战第1师从长津湖向江界推进时,将始终处于两翼完全暴露的状态。与西面的第8集团军部队相距80英里,且两军之间高山连绵,在冬季根本无法逾越;与东面的步兵第7师因赴战岭山脉纵贯南北也难以建立联系。因而陆战第1师实际上要孤军深入200余公里,方可到达鸭绿江。更重要的是,曾经与陆战第1师在黄草岭激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此时也突然后撤,不知所向。因此,史密斯得出结论,麦克阿瑟和阿尔蒙德的北进计划是“基于我们在追歼已打垮的北朝鲜军队这一假设,没有考虑中队的介入”。

而埋伏在长津湖周围的第9兵团后来就是这样做的,先把分散在长津湖区的陆战1师各部分割包围,敌人原路撤退时又顽强阻击、节节抵抗。史密斯的担心不仅完全正确,还预测了他部队未来的命运。

长津湖到兴南港地形特殊,史密斯担心陆战1师难以撤走,这支美国王牌部队的指挥官在长津湖前线做了一件和他的部队骄傲传统严重不符的事,就是在师前线指挥部下碣隅里修了一条简易飞机跑道。

下碣隅里的简易飞机场


停在下碣隅里的海军陆战队飞机

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对史密斯修机场的要求大为恼火,这就相当于仗还没开始打,也没有得到中国出兵的确切消息,就为撤退留了条后路。

两人又爆发激烈争吵,阿尔蒙德认为这是史密斯一种怯战、畏战行为,非常影响部队士气。

但史密斯根本不理会阿尔蒙德的愤怒,依旧修了机场,并严格控制陆战1师的前进速度。

陆战1师的伤员要感谢他们师长修机场这个先见之明,很多伤员都是从这个机场被运回兴南港,免于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中被冻死。

但非常令人痛心的是,志愿军的大量伤员却无法转移,很多人受伤后其实还活着,但只能不幸被冰封在战场。

从古土里到下碣隅里路程仅有18公里,陆战1师用了4天;从下碣隅里到柳潭里仅有22公里路程,竟然用时1周。

陆战1师在长津湖地区行军

最终,根本指挥不动史密斯的阿尔蒙德找了个台阶下。

他从第十军中另外一支部队步兵7师中调来一个加强团,接替陆战1师驻扎在长津湖东面的新兴里,并作为陆战1师的东侧掩护,并死令陆战1师于1950年11月27日向江界发起总攻。

注意这个调动细节,这个从步兵7师调到新兴里的加强团,就是后来被志愿军歼灭的著名的“第31团级战斗队”,也就是电影《长津湖》和众多网络信息误传的“北极熊团”。

那么,阿尔蒙德调到新兴里的“第31团级战斗队”和“北极熊团”有什么关系呢?

在美第十军中步兵7师是另一支主力部队,它们一同参与了仁川登陆,后又在朝鲜东海岸登陆。

上文提到,本来步兵7师也计划在元山港登陆,但由于水雷耽搁了登陆日期,步兵7师最终于1950年10月29日在更靠北的利原登陆,目标是中朝边境的惠山镇。

步兵7师向鸭绿江推进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的实现了。1950年11月21日,步兵7师的先头部队第17团抵达惠山镇,步兵7师成为整个朝鲜战争中唯一到达过鸭绿江的美军部队。

为了庆祝这个“胜利”,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远赴惠山,和步兵7师指挥官背对鸭绿江,以中朝边界为背景拍了张合影。

合影中的人从左至右依次为步兵7师炮兵指挥官荷马·基弗(Homer Kiefer)准将,步兵7师副师长亨利·霍兹(Henry Hodes)准将,阿尔蒙德以及步兵7师师长戴维·巴尔(David Barr)少将。

戴维·巴尔少将是我军的老对手,他还有个被翻译成巴大维的名字,解放战争期间当过的军事顾问团团长,但因和意见不和离开中国,回到美国担任了步兵7师的师长。

美国把巴大维任师长的步兵7师派到朝鲜对付中国,其中的关系很微妙,巴大维自认为很了解中国,还帮助对付过我军。

步兵7师师长戴维·巴尔少将(左)

虽然步兵7师的主要目标不是长津湖,但经过第10军司令阿尔蒙德调动,步兵7师以1个团级战斗单位进驻了长津湖以东新兴里地区,保护陆战1师的侧翼。

所以电影中表现长津湖战役开始前美军的分布是:

1. 柳潭里为陆战1师第5团2个营、第7团大部和炮兵第11团2个多营;

2. 下碣隅里为陆战1师指挥部所在,并第1团约1个营、第7团2营营部及机炮连、炮兵第11团2个连、第1工兵营1个连、第10军第10工兵营1个连,另有一些配属部队;

3. 新兴里和附近的内洞峙地区则驻守着步兵7师的31团级战斗队;

长津湖战役爆发前美军分布示意图

新兴里这个团级战斗单位中有31团(即北极熊团)团部和自己的3营,加上师直属的第57野战炮兵营A连B连及第15防空炮营D连。

还有32团1营和31团重迫击炮连位于内洞峙,以及500多人的南朝鲜士兵。

因为31团的主力之前被分配去支援朝鲜战场其他地方,所以这个第31团级战斗队由步兵7师各兵种拼凑而成,总人数约3000多人。

因为31团团长艾伦·麦克莱恩上校(COL Allan MacLean)还在,而且他带着31团的团旗,所以志愿军的确歼灭了31团团部,击毙了团长麦克莱恩,也歼灭了美军一个加强团建制,并缴获了北极熊团的团旗,但准确来说歼灭的并不是31团全体,而是由31团团长指挥的一个团级单位。

这个31团级战斗队英文叫Regimental Combat Team 31(缩写RCT-31),也被称为麦克莱恩特遣队(Task Force Maclean),麦克莱恩死后又以副队长唐·费斯的(Don Faith)名字命名,改称费斯特遣队(Task Force Faith),并非是美国步兵第31团(31st Infantry Regiment, 31st IR)。

这一事件在官方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中标题为“新兴里战斗,志愿军全歼美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全篇并未提及“北极熊团”。

擒熊

步兵7师中的“北极熊团”,也就是步兵第31团,本来不属于7师,是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调来编入的。

31步兵团之所以被称为“北极熊团”,因为它曾经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被派往海参崴干预俄国内战,并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执行过任务,二战前在中国上海驻扎过一段时间,二战期间与日军在菲律宾作战。

为了表彰这个团曾在高寒地区作战,当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予31团“北极熊团”称号,并授旗。

北极熊团团旗

北极熊团除了团旗被缴获,它们还和中国有一段渊源。

1932年驻扎在上海期间,北极熊团军官用收集起来的美元银币打了一只大酒碗和几十个酒杯,叫做“The Shanghai Bowl”(上海碗)。

31团的宝贝“上海碗”

这套银酒具成为31团入团仪式的重要象征,但该团在二战菲律宾和日本作战时战败。

为了不让日军缴获这个宝贝,31团把“上海碗”埋在菲律宾,后于1945年找回,现存于31团仅剩的1个营总部。

31团团部和部分被歼后,并没有撤编,一直存在到朝鲜战争结束。

越南战争期间又被启用,前段时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其中还有北极熊团仅存的4营,隶属于美第10山地师。

美军从阿富汗撤回第10山地师(包括北极熊团4营)

在长津湖战场上,志愿军27军对新兴里31团级战斗队最先发起攻击。

关于27军是如何击毙团长麦克莱恩并缴获北极熊团团旗,敌我双方有两种说法。

根据我军战史记载,志愿军27军80师(238团、239团、240团)、81师(242团)4个团于1950年11月27日夜向新兴里之敌发起突然袭击,前线指挥员是27军副军长詹大南。

经过27日一夜激战,各团控制了新兴里外围几乎全部高地,完成对美军的合围。而且打完才从俘虏口中得知打的不是陆战1师,而是步兵7师,并且不是之前侦察报告的1个营,而是1个整团。

28日白天志愿军为防止美军空袭,没有主动出击,但打退了美军在几个方向的反击和突围,仍然把美军控制在包围圈内,等天黑美军飞机看不见时再进攻。

我军歼灭北极熊团团部的记载如下:

中网2020年6月7日报道《新兴里战斗——全歼美军“北极熊团”》

由此可见,北极熊团团部和团长麦克莱恩在长津湖战役第一天夜里到第二天凌晨,就被27军80师239团4连消灭。

参加过这场战斗的4连连长李昌言(报道中的李长言)前段时间还接受了采访,回忆起这场战斗。

但美国方面对北极熊团团长麦克莱恩阵亡却有不同的说法,按美方的主流记载:

麦克莱恩上校并没有死于27日志愿军的夜间突袭,而是收集部队、组织反击,直到29日误把前来的志愿军当作南朝鲜援军,主动走出掩体喊话时被志愿军击中俘虏,并又过了4天才死。

北极熊团团长艾伦·麦克莱恩

麦克莱恩死后,配属给31团级战斗队的32团1营营长唐·费斯接替指挥,一边呼叫美国空军支援一边率残兵突围,也战死。

但是不管美国再怎么粉饰自己的失败,就像陆战1师史密斯对长津湖大撤退的另一句名言,陆战队并不是在撤退,而只是向另一个方向进攻,第31团级战斗队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歼灭的最大规模的美军之一。

电影《长津湖》的内容全景式的还原了第9兵团从国内集结,到入朝艰苦行军,再到1950年11月27日夜对长津湖敌人发起攻击的全过程。

在长津湖湖区战斗后,长津湖战役开始进入第二大阶段,也就是阻击美军向兴南港撤退。

这段作战过程中最突出的事件就是多次炸毁美军撤退必经之路“水门桥”,期待《长津湖》的下部《水门桥》。

本文涉及史实较多,各史料记载出入较大,难免错误疏漏,另如有冒犯,还望不吝指正~

-END-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