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上海电视台 > 东方电影在线直播

波斯是现今哪个国家的(波斯语课哪国电影)

发布时间:2022-05-14 23:38:12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二战期间,犹太人吉尔斯被拘捕,并被送到德国的1个纳粹集中营。他假称自个是波斯人自保,躲避了枪毙。尽管这一个谎话暂时性挽救了他,但吉尔斯被德官科赫挽救并被要求教他波斯语。对波斯语一头雾水的吉尔斯唯有无缘无故编出一种语言,他只能每天提心吊胆地乱编“波斯语”单词求生。科赫对吉尔斯的偏袒,引发另一名党卫队警卫对吉尔斯的猜疑,在700多天的纳粹集中营生活里,吉尔斯每天都和死亡擦身而过,他不晓得这门唯有两人了解的语言,到底能帮自个欺瞒多长时间。

在电影的结尾,“波斯人”回想着两千多个遇难犹太同胞的姓名的场面将感情推到了高潮。当时抄名单时的偶然发现,用犹太同胞的姓名当作词源创造了“波斯语”的语言世界,使他深刻的记住了遇难同胞的姓名,让历史也记住了这些人,一样也让厨子士官永远地记住了这一些他当初忽视的生命的姓名。整个影片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非常值得反复品位,在辅垫设计上也是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细节的地方见蕴意。有别于过去看过的二战的影片的地方就在于,对纳粹暴虐行径的沾墨相对很少,并且多是以平静而不是猛烈冲突的画面来展现,可是在这种含蓄叙述的手法下所传达出的讽刺却分毫并没有变弱。

前段时间有部冷门片意外火了。


预告一发登上微博、豆瓣双平台热搜,网友们都在问这片啥来头。


点开豆瓣,好家伙,还未正式公映就8.5分!


好于 89% 历史片,一片的五星四星好评。

电影的主创阵容极为强大。


导演曾操刀过俄罗斯爆款神剧《背叛》(豆瓣9.1)。


主演拉斯·艾丁格,德国演艺圈的扛把子,曾出演过高分神剧《巴比伦柏林》。


《巴比伦柏林》剧照,该作品三季均分9.3


该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所改编。


曾入围2020年柏林电影节非竞赛展映单元及北京电影节。


本应代表白俄罗斯参战今年奥斯卡颁奖季,怎料因创作团队不符合标准,被取消资格。


虽不能走向更大的舞台,但这部作品给观众们带去的感动与震撼是满满的。


所以今天,表妹一定要大力将这部电影推到你面前。


《波斯语课》

Persian Lessons

2020.9.24 德国



1942年,法国。


男主小卷是个犹太人,在逃亡途中被纳粹德军抓获。


车上,坐他身边的一大哥提出要用一本珍贵的波斯语书换小卷半块面包。



小卷看书上写着“雷扎”和“帕帕”,便问大哥是什么意思。


大哥说,“雷扎”是房东儿子的名字,“帕帕”是波斯语“爸爸”的意思。


原来这本书是大哥逃难前从房东家顺走的。


虽波斯人有戒律名曰“不可”,但是食不果腹的战乱年代,谁还在意戒律清规呢?


在乎的,只有活命罢了。



面包还没吃上两口,全车人就被德军赶了下来。


行李放一旁,列队成一排,人群中还有婴儿的啼哭声。


德军突然一顿扫射,人群瞬间倒下,没了一丝声响。


小卷提前倒地装死躲过子弹,但是被德军发现。


他连忙说自己不是犹太人,是波斯人。


并拿出刚刚交换的波斯语书籍证明身份。


而刚用书来交换面包的大哥,已一命呜呼。


《波斯语课》预告


说来也巧,营地中有个纳粹军官想在战后去德黑兰生活,他在找会说波斯语的人。


小卷灵机一动,说自己叫雷扎,自己的父亲是波斯人,母亲是比利时人。


会说波斯语,但是不会拼写。


军官问他“帕帕”什么意思,波斯语“妈妈”怎么说?小卷都对答如流。


得到军官“青睐”的小卷保住了一条命,被派去厨房做帮工,但是代价是要教军官说波斯语。



但其实,小卷只知道“帕帕”是爸爸,并不知道“妈妈”怎么说。


情急之下随便编了一个说法,骗过了军官。


但军官要每天学习新的波斯语单词,还要复习检测……于是小卷开始在厨房里“自创”波斯语。


随便编简单,但要记住自己编的那些单词,还是很费脑力。


哪怕记错一个单词,他的身份就会被识破,到时等待他的将不是死亡,而是折磨。



小卷每天的生活已经如履薄冰。


谁想到有天军官嫌一天学4个单词太慢,要改成学40个。


这下小卷傻了眼,我上哪去现编40个波斯语单词,还要倒背如流?



惊慌失措中,小卷发现营里犹太人的名单正好可以对应军官让他翻译的单词。


他灵机一动:为何不用这些人名作为词根呢?



小卷每天用同胞的名字做词根“造”波斯语,但每天陪伴他的,还有其他德军的质疑。


军官虽然相信小卷,但依旧恐惧被小卷当猴耍。


一天小卷无意中解释“树”怎么说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音在之前教“面包”时已经用过。


尽管他赶紧瞎扯“树”和“面包”在波斯语里同音,但还是被多疑的军官一顿暴打。



正常语言环境中,同一个单词有不同意思也很正常,就像汉语在不同发音下有不同用法一个道理。


军官也不是蛮横之人,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过激后,也派人送小卷到军医处治疗。


小卷死里逃生,同时他也更加清楚自己陷入了一场以生命为赌注的猫鼠游戏之中。


一旦身份暴露,只有死路一条……



表妹有幸在去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欣赏了这部《波斯语课》。


观毕,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久久不停,席中更是传来一阵阵抽泣。


不夸张说,作为一部二战题材的作品,它有着强烈且动人的张力感。


主创出席柏林电影节


两个核心人物:纳粹军官、犹太囚徒。


本身对立的两人,以波斯语教学的形式产生联系、建立关系。


更重要的是,一门本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的语言,却成了他们的命脉,决定着生死。


一个教波斯语是为了在战乱中活命,一个学波斯语是为了在战后移民保命。



这部《波斯语课》用极具美学的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全片画面以冷色调为主,从色彩上给到观众一种压抑的情绪。



镜头语言也格外冷静克制。


被的犹太女人们躺在车上,借以黄金分割比例的构图体现静态美学。


也在提醒观众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上一秒纳粹军官们笑盈盈大合影,下一秒观众们就看到犹太人在矿地上血汗劳动。


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是侧面烘托,给予观众心灵上的落崖层次感:


有些人在战争中花天酒地,而有些人却活得胆战心惊。


不需要枪林弹雨,不需要血腥,细节的比对就足以体现这些纳粹们的恶行。



电影中有一幕戏让表妹印象最为深刻。


小卷为了报恩,和营中一位意大利人交换了身份和衣物,加入到了万人坑的队伍当中。


军官得知小卷离开了军营,连忙跑到队伍中揪出他,并质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了一个意大利哑巴就要牺牲自己?为了他你就要和这一群‘无名之辈’一起去死吗?”



在这里,军官强调这些赴死的犹太人是无名之辈。


可小卷却说,不能因为你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就认为他们是无名之辈。


这些人有名有姓,是鲜活的生命,是真实的存在。



这些所谓的“无名之辈”,他们的名字组成了军官日日夜夜背诵的“波斯语”。


当军官颇有兴致对着小卷朗诵自作的波斯语诗歌时,他念出的其实是集中营里的那些“无名之辈”们的名字。


军官所说的每个单词,都是一条犹太人的生命。

他随口一说,就是一大片生命。


何其讽刺,又何其震撼。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但很可惜,表妹找不到“小卷”的原型。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表妹也发现,其实“小卷”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


他代表的是世界各地愿意正视、尊重并保护历史的人们。


1953年,犹太人大纪念馆在以色列建成,以此纪念600万在纳粹统治下遇害的犹太人。


馆名很简单,只有两个单词,名为“Yad Vashem”,在希伯来语中表示“记念、名号”的意思。



正如影片最后,纳粹被击败后烧毁犹太人的证据,犹太人的名册被付之一炬。


而当小卷被救出,被问到你是否记得那些受害者的名字的时候。


小卷说:我记得。


那人问你都记得谁?


小卷说:我记得2840个已故犹太人的名字……



据BBC报道,截止到2017年,600万大遇害者中,470万已有迹可循,仍有130多万姓名不详。


这470万有迹可循的遇难者中,或许还有2840名犹太人,是通过小卷的“自创波斯语”所记录下的。


纪念馆有1.3亿页文件、10万张幸存者证词、40万张照片、1.5万份国家档案文件以及2.5万件文物和1.2万件艺术品。


每一份都是沉甸甸的历史记录,每一份都代表着那些“无名之辈”们曾经存在的痕迹。


受害者们的鞋子


小卷、还有像小卷那样孜孜不倦为那些“无名之辈”正名的人们,将600万这个冰冷的数字,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


他们绝不是集中营里的代码,不是600万,更不是纳粹军官口中的“无名之辈”!


纪念馆前些年还发起了“消失的100万”的活动,收集那些没有被记录的遇难者的姓名、信息。


记住,或许是纪念他们最好的方式之一。



27年前,一部《辛德勒的名单》让观众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点亮黑暗的战争年代。

辛德勒凭一己之力救下了千万犹太人,如救世主一般,为命悬一线的犹太人们提供了一个避难之所。


27年后,一部《波斯语课》又让我们感受到苦难时期仍然有人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历史,记住了营中2840名同胞的名字。


将德军刻意隐瞒的事实公之于众,将集中营内的恶行一一复述。



活下去,并记住。


小卷用一种柔软的报复,为那些遇难者们正名,也给纳粹军官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而军官所学的“波斯语”,将会永生永世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将永远被噩梦所困,永远记住那些在集中营里受苦受难的犹太人姓名。


可惜的是,直到影片结束,观众都不知道小卷的真实名字。


但就是他这样的一个无名之辈,记住了2840个曾在集中营受苦受难的无名之辈。


悲痛而不血腥,沉重却让人深省。



好的作品会给观众们带去深层次的思考和反省。


更难得的是,这样一部作品的制作团队多是德国人或后裔。


他们愿意正视历史,愿意将黑暗面展现在观众面前。


同样的,他们也希望观众能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看到历史。


导演曾坦言,自己并不想拍一部关于大的电影,而是想做一部真正关于交流的作品。


从不同的文化层面及身份背景出发,看到战争的无情所带去的伤痛。


也要牢记战争中人性光辉所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以语言为桥,以历史为镜,唯有正视,方能进步。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