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绍兴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青鹅拆开念是什么意思(青鹅拆开念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6-22 16:55:51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用户分享   我要投稿

青鹅拆开念是什么意思(青鹅拆开念是什么意思)

青鹅拆开念是什么意思:

是十二月我自与,意思是十二月要参与的事情。

当时武则天想要称帝,宰相裴炎不想要李家江山易主,就想了很多的方法阻拦,裴炎就和人密谋,但是不行,他的信被武则天截获了。这封信上面就只有两个字:青鹅。

就这两个字,就给了武则天一个借口说裴炎是想要谋反,这封信就是证据。青鹅就是十二月我自与,意思就是说裴炎可能会在十二月参与谋反。武则天就认为这是反叛的证据,就这样把裴炎拉下了台。

女鹅是什么意思呢:

是女儿的谐音。

这是属于饭圈用语,是指粉丝将某个女明星当做自己的女儿来呵护和宠爱,附带着一股浓烈的保护情感,而将明星作为自己女鹅的这种粉丝也被叫做妈妈粉。

因为有些女明星笑起来的声音就是:鹅鹅鹅鹅鹅鹅,是非常魔性的,所以也有网友称这样的女明星为女鹅,来表示可爱的特征,大多数都是褒义词。还有,与女鹅相关的词汇还有鹅子,就是儿子的意思。

唐朝名相裴炎出身于千年名门望族-河东裴氏,年轻时就读于弘文馆,毕业后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并由此踏上仕途。裴炎从濮州司仓参军做起,历任御史、起居舍人等职务,因才能卓越、治事有方,极受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倚重。

公元680年,传说是皇后武则天情人的术士明崇俨被人。这件事一度轰动朝野,裴炎怀疑皇太子李贤参与其中,于是在皇后武则天的授权下到东宫审讯,结果查实皇太子李贤在宫中暗藏数百副铠甲,皇后武则天的四个亲生儿子中最有才华的皇太子李贤随即被废,可见裴炎也属于皇后武则天的亲信。

不久裴炎加拜侍中,成为唐朝的宰相。唐高宗因病到洛阳去休养,让裴炎和皇太子李显留在长安处理政务。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死,李治在死前曾经下遗诏要裴炎做唐中宗李显的辅政大臣,晋升为朝廷首相(中书令)。

唐中宗李显性格忠厚大度,他谨遵父训,他对母亲皇太后武则天及顾命大臣裴炎都非常尊敬。唐中宗李显上台以后很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野心勃勃的皇太后武则天连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都早已经架空成为傀儡皇帝,怎么可能把最高权力交还给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呢?

年轻气盛的唐中宗李显企图培植自己的势力集团来对抗皇太后武则天。唐中宗李显非常宠爱美若天仙的皇后韦香儿,对她言听计从。

韦玄贞此前最高的官职是参军,七八品的芝麻官,一下子从七八品的参军升到封疆大吏的刺史,再升到副宰相的侍中,可谓一步登天。

唐中宗李显提拔老丈人韦玄贞明显有点操之过急,威胁了顾命大臣裴炎等人的权力,遭到裴炎等大臣的反对。

唐中宗李显只有28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看到裴炎反对自己提拔老丈人韦玄贞,一怒之下说: 我提韦玄贞为侍中算什么,我高兴把皇位都能让给他。

朕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唐中宗李显这明显是气话,他只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漂亮媳妇皇后韦香儿的爱。 他不可能真的让位。

但是作为顾命大臣的首相裴炎不能容忍唐中宗李显的任性,他把这话原封不动的密告皇太后武则天。

野心勃勃想做女皇帝的皇太后武则天正中下怀,她正为了怎么掌握更多的权力,怎么把自己儿子名正言顺的废黜而发愁,宰相裴炎给他送来了唐中宗李显要让位给自己老丈人这个好消息。

武则天马上发动宫廷,派裴炎与大将程务挺等人带兵进宫,把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流放湖北房州。

武则天又立自己的小儿子李旦为皇帝。唐睿宗李旦比唐中宗李显更加软弱无能,他刚刚继位就被母亲武则天软禁起来,成为失去人生自由的傀儡皇帝。这样皇太后武则天顺理成章的把所有的权力都抓到手中。

裴炎因为助纣为虐帮助皇太后武则天发动宫廷废掉唐中宗李显有功,被武则天加封为永清县男。

武则天的野心很大,岂止满足于当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呢,她要当前无古人的女皇帝。

就像赵高指鹿为马一样,武则天也开始试探群臣的反应。

第一步就是建立武家的七庙,这个建议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提出的。

武则天敢立七庙,就是向天下昭示武家要出皇帝了。

顾命大臣裴炎虽然是武则天的亲信,但是他就像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一样,虽然忠于曹操但反对曹操篡汉。

裴炎虽然是武则天的亲信,先后帮助武则天废掉皇太子李贤与唐中宗李显,但裴炎作为唐高宗李治留下的顾命大臣,他反对武则天篡唐,于是裴炎激烈反对武则天立武家七庙说: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你(武则天)没看见西汉皇太后吕雉一家篡权的下场吗?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死后,皇太后吕雉专权,权倾天下,吕雉甚至连小皇帝都杀,虽然小皇帝是她的亲孙子。

但吕雉一死就吕雉家族就被西汉皇族与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联合起来满门抄斩,裴炎这话颇有威胁的意味,但是野心勃勃的武则天比吕雉更加心狠手辣,她怎么可能被裴炎一句话吓住?

说出独不见吕氏事这句话时,武则天已经对裴炎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追封武家先祖为王,武则天想做女皇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不久,为了清除通往皇位之路上的障碍,武则天将矛头对准李唐皇室,准备诛杀辈高位尊的韩王李元嘉(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鲁王李灵夔(唐高祖李渊第十九子),以绝宗室之望。

武则天要诛杀李唐宗室,首先要询问宰相的意见,三个宰相中的两个都沉默不语,只有首相裴炎极力反对,让武则天非常恼怒。

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首相裴炎一再与皇太后武则天针锋相对,武则天对裴炎更加恨之入骨。

作为武则天的亲信大臣,裴炎侍奉武则天多年,知道她是个心狠手辣、权力欲极强的女人,若不采取必要手段阻止她,那么唐朝将会有覆灭的危险,自己也将因为受到猜忌而被杀。

正因如此,裴炎决定利用武则天出游龙门之际带兵把她抓起来,逼迫武则天把最高权力还给唐睿宗李旦。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连日大雨让武则天取消出游计划,致使裴寂的谋划半途流产。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见《新唐书·裴炎传》

“兵谏”计划破产后,裴炎并没有放弃推翻武则天的计划。

等到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以匡扶中宗复位为名义起兵讨武,并号召天下响应后,裴炎便利用叛军声势浩大、武则天忧心不已的机会,向武则天进言,希望她顺应民心,将大政归还给唐睿宗李旦。

裴炎声称若皇太后武则天如果能听从自己的建议,那么不需要动用一兵一卒,徐敬业叛军便会自行瓦解。

武则天老谋深算,当然知道裴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所以她断然拒绝。

裴炎见武则天死活不肯交出最高权力,穷极无奈之下便跟徐敬业写了一封密信,并派心腹连夜送往扬州。然后此人还没有出京,便被武则天派去暗中监视裴炎的人给抓获,并从他的身上搜出裴炎给徐敬业的那封密信,随即呈递给武则天。

武则天打开信件,发现其中只有两个大字-“青鹅”,此外便再无其他内容。

武则天拿着密信琢磨良久,突然明白其中的含义,随即下令将裴炎逮捕入狱。

而裴炎也抱定必死之心,叹道:“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对比此时的裴炎,颇有些像三国刘备托孤以后,诸葛亮面对的无奈。不同的是,诸葛亮面对的是软弱无能又胸无大志的阿斗刘禅,他必须为先帝的功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而裴炎面对的却是雄才大略又野心勃勃的武则天,他必须为践行先帝的遗命而一次次梗直脖子,据理力争,保证李唐的江山不易姓。于是,才有了裴炎一次次与武则天展开的抗争,有了他对下狱后面对生死的通透。

首相裴炎无端被皇太后武则天逮捕入狱的消息传出后,大唐朝廷上下顿时炸开了锅。

宰相刘齐贤(纳言)、副宰相胡元范(凤阁侍郎)等人出于义愤,便在朝堂上替裴炎辩护,并以性命力保他无罪,同时还质问皇太后武则天因何将其逮捕入狱。

面对着群情激愤的质问声,见惯了大场面的皇太后武则天毫不示弱,对着满朝文武宣称裴炎意图谋反,所以才被逮捕入狱。

武则天此言一出,满朝为之哗然,耿直的大臣们此时已顾不得君臣礼仪,纷纷要求皇太后武则天拿出裴炎“谋反”的证据。

武则天见状,便在朝堂上出示截获的密信,并命人递给大臣们一一观看。

满朝文武见信中只有“青鹅”两字,都纷纷低头沉思,表示不解其意

“扬州兵起,炎从内应,书与敬业等合谋。唯有“青鹅”,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朝野佥载·卷五》。

武则天见状冷冷一笑,她向大臣们讲道:“这封密信当用拆字法解读。‘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这便是说裴炎欲在十二月于城中为内应,迎接徐敬业入城。”

群臣听后恍然大悟,纷纷感慨皇太后英明,绝非凡人能及。

“则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遂诛炎,敬业等寻败。”《朝野佥载·卷五》

公元684年十月,裴炎在洛阳都亭驿被斩首示众,随即家产也遭到抄没。

裴炎遇害后,那些曾为他辩护的大臣们遭到武则天的清算,其中,刘齐贤被贬官为吉州长史,胡元范被远流巂州,并最终死在那里。

公元690年,武则天逼迫唐睿宗李旦“禅位”,随即灭亡大唐王朝,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终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女皇宝座。

###

“青鹅”,是一个拆字的谜语,“青”字可以拆为“十二月”;“鹅”,可以拆成“我自与”。意思就是,十二月我参加(谋反)。

这是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记载的一个故事。主要是说,唐朝武则天时期,中书令裴炎与徐敬业勾结谋反。徐敬业起事后,裴炎给徐敬业写信,信上只有“青鹅”二字。

不久,此事被人告发。朝廷众人看到信中“青鹅”二字,谁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只能交给武则天裁断。武则天说,“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

裴炎谋反罪证确凿,于是武则天立刻下令诛杀裴炎。没有了内应,徐敬业也不久兵败被杀。

《朝野佥载》不过是笔记小说,在历史上未必有“青鹅”一事。

裴炎曾经也是武则天的最得力的助手,正是武则天将他从一个四品官一手提拔为黄门侍郎、同三品,进入大唐宰相之列。

裴炎成为宰相的背景,正是武后与太子李贤的权力争夺,武后不失时机地将一批低品级的官员提拔为宰相,以此在帝国权力核心插入自己势力。

因为皇太子李贤的龙阳之癖,给武后留下借口。武后命令裴炎会同中书侍郎薛元超、御史大夫高智周共同审理此事,借机打击李贤。薛元超也是武后一把提拔才登上宰相之位。裴炎、薛元超两人从李贤宠爱的奴户赵道生着手,硬是把一起“风月”案,查办成了谋逆案,不仅李贤被废,支持太子的几位宰相也遭到了清洗。而裴炎则因为此案再次荣升,成为了侍中。

弘道元年十二月,唐高宗驾崩于东都洛阳。高宗留下遗命裴炎辅佐朝政。同时,留下一份政治遗嘱《大帝遗诏》,《诏书》中提到一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句话对武后可以说喜忧参半。普通行仍然在皇帝和宰相手中,只有到了军国大事,武后才有权裁决。可以说,变相限制了武后参与朝政。

这一限制,正是裴炎为武后打破的。高宗驾崩三天后,裴炎上奏“太子尚未即位,没有资格发布诏敕,应有天后发布政令,交与中书、门下两省施行。”这样,武后顺理成章地拥有了单独处理政务的能力。

十二月十一日,太子李哲登基,也就是唐中宗。但这时,唐中宗还处在服丧期间,朝政大权仍然掌握在武后手里。但是一旦服丧期过去,她就必须还政于唐中宗。武后抓住这段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中宗执政后大权仍然在自己手中。其中一项,就是将裴炎从门下省侍中,调任为中书令,将唐朝贞观年间实行的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驳议、尚书省颁布执行的三省合议制改为中书省独尊制,裴炎成为了一家独大的首席宰相。可以说,这是武后对他出面打破权力限制的回报。

唐中宗继位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傀儡。而朝廷大小权力都在母亲手中掌握。他也有权力的欲望,也想培植自己的势力。于是,他把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从一个正九品的普州参军,提拔为从三品的豫州刺史,没过几天,又宣布要将其擢升为侍中。

旨意到了裴炎那里,却被顶了回来。愤怒的中宗质问裴炎,“我还是大唐的天子吗?”裴炎回答,“陛下自然是天子。”中宗咆哮道,“既然如此,你们这些大臣为什么不听我的?只要朕乐意,就是天下社稷,也可以送给韦玄贞。何况一个侍中?”唐中宗的首次帝王生涯就随着这句话嘎然而止。随后,在武后与裴炎的密谋下,登记不到两个月的中宗被废。

裴炎虽然一直与武后密切配合,但是儒家纲常礼教却是他心中的底线。而武后正在屡屡突破底线。

她授意武家子弟武承嗣上表,请求追封祖先爵位,并建立“七庙”。自古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建立“七庙”。武后竟然如此意欲何为?于是,有了裴炎入相以来,第一次对武后的顶撞。他对武后说“天后母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他甚至把吕后搬出来作为反面典型劝谏武后。

虽然武后嘴上很硬,冷然回答,吕后是把权力交给那些在世的外戚,所以招致败亡,我如今只是追尊祖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阿?裴炎寸步不让,“凡事皆当防微杜渐,不可助长”。在裴炎的强烈反对下,武后最终放弃了为祖先建立“七庙”的打算,只追封了五代祖先,仅在家乡建立了“五代祠堂”。

不久,徐敬业在扬州叛乱,京师震动。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建议武则天找个理由,将那些备份高的李氏宗室诛杀,武后找宰相们商议,其他宰相都默不作声,只有裴炎据理力争,惹得武后很不高兴。

徐敬业谋反的队伍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做薛仲璋,这个人是裴炎的侄子。而裴炎在如何对付叛军上也一直没有表态,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裴炎与叛军有联系。

武后派人召集众人商议征讨对策,裴炎却说皇帝已经年长,太后却迟迟不肯还政,让人抓住了把柄。如果太后还政与皇上,叛军就会自动瓦解。

在大兵将要来临之际,裴炎的一番话很容易让武后联想到这是在借徐敬业谋反逼宫。再加上薛仲璋的关系,更是裴炎脱不了干系。

这时,大臣崔詧跳出,大声说,“裴炎是托孤重臣,手握朝廷大权,如果没有意图,何故请太后还政。”

话音刚落,武后下令逮捕裴炎,武后命令左肃大夫骞味道和侍御史鱼承晔审理,就是要做实裴炎谋反罪名。

审讯过程中,裴炎语气强硬,好不妥协,有人劝他做出让步,以求免死,裴炎却说,“宰相下狱,哪有活命的可能?”再不肯对武后半点屈服。

虽然朝堂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裴炎不会谋反,但处死裴炎的在武后心中,也已经是不容改变的事实。

光宅元年十月十八日,裴炎以谋反的罪名被押赴洛阳城郊的都亭驿斩首。在抄没家产时,堂堂大唐帝国宰相,家中居然一贫如洗,存粮竟然不到一石。

客观说,武则天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把自己的几个儿子一一摆平,最后临朝称制,裴炎功不可没。如果裴炎能够从一而终,等到武则天建立武周之时,裴炎一定是第一功臣。

但是裴炎毕竟有自己的底线,他不愿意成为武则天篡唐的工具,在看到武后改朝换代的决心和野心时,他就知道自己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与武后公开决裂,然后坦然赴死,也是对自己以前的救赎吧。

###

为何武则天看到“青鹅”两个字就把宰相满门抄斩了?原来这是一个拆字谜。

要想解开这个谜底,得从武则天与李家王朝的支持者们斗争说起。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写“青鹅”的这位宰相名叫裴炎,历李治、李显和李旦三位老李家老板。

裴炎作为李治时期的朝廷重臣,受李老板临死委托,发誓辅佐新帝李显。李显登基后,也确实尊崇他上一任老板的安排,重用了裴炎,将其改任中书令宰相一职。

李显上台后也想有作为,但是已尝到权力甜头的武则天不愿意了。一个有为青年与抓住权力不放的女青年武则天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李显属于智商偏低的,打算就在武则天的眼皮下干点大事,比如属于自己一股势力抗衡武则天、册封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还乳母的儿子升官。

裴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认为韦玄贞和乳母的儿子能力不行。这是真实原因吗?显然不是。刚登帝位,一切还不稳,就开始张罗要脱离组织,形成对抗,这不是找死自杀行为吗?

老李家派系的裴炎在反对自己想有的作为,这可把李显气坏了,李显赌气说,把江山给他(韦玄贞)都可以,何况是侍中。

裴炎听完李老板的话后,大吃一惊,真的以为李显要把江山给韦皇后的父亲,一转身,就跑去找武则天禀告此事。

武则天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抓住了李显的把柄,把他贬为庐陵王,李显就这么被废掉了。

有时,不能乱说话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活生生的案例。

说到这,真不知道裴炎是哪一个派系的。文人的想法很奇特。

武则天培养傀儡皇帝,改立李旦,并垂帘听政。

告状的宰相裴炎终于知道自己中招了,人家武则天用他的话去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事实上,证明他猜对了,自此武则天大肆李氏宗亲,其他朝廷官员不敢出声,这时只有裴炎反对。

不仅反对,他又开始行动起来——裴炎打算,趁着武则天出游搞一次劫持运动,逼迫武则天还政,但天公不作美,连日大雨,武则天出游的计划被迫取消,劫持之事流产了。

裴炎还是不放弃,暗中与皇帝的亲信通信,拉拢人心,武则天在裴炎家里找到了他给徐敬业的一封信,上面只写了两个字“青鹅“。

正是这两个字把裴炎送上了不归路。原来“青鹅“是暗语——武则天把字拆开分析,“青”就是十二月,“鹅”繁体字是“鵝”,拆成了我自与,意思就是裴炎他们会在十二月举事,他会和徐敬业合作,形成内外呼应。

对于武则天,这就是造反,于是就出现诛杀裴炎的情况了。

实际上,对于李家王朝裴炎是忠臣,只是有点不识时务而已,但对于武则天而言,一个反对自己的人不如一条听话的狗,杀了也就杀了,没有什么可惜的。

有没有谍战剧感觉呢?欢迎留言。

-end-

欢迎关注@古今历史研习社,一起讨论、爱历史。

###

公元684年,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

起兵前期,徐敬业深知当朝宰相裴炎是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对大唐忠心耿耿。于是,他让骆宾王前去都城洛阳拉拢裴炎,以为“反武”内应。

骆宾王赶到洛阳后,并没有直接去找裴炎,而是在宰相府周围散播了一句“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的童谣。

裴炎听说后,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裴炎忽闻下人来报,说骆宾王来访,而裴炎也对骆宾王的才名多有耳闻。因此,裴炎将骆宾王热情迎进府中。

几句客套话毕,裴炎便提到了“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的童谣,并请骆宾王解惑。

骆宾王略一沉思,左右看了一眼,然后附在裴炎耳边悄声说道:“‘两片火’是个‘炎’字,‘绯衣’是个‘裴’字,‘小儿’是个‘子’字,‘当殿坐’表示昌隆,是个‘隆’字,合在一起就是你裴炎裴子隆大人将会当皇帝。”

裴炎闻听此言,大喜之下,便同意充当徐敬业的内应。

于是,徐敬业起兵后,先给裴炎写了一封密信,却被朝廷截获,并送到了武则天的手中。武则天打开信后,见信上只有“青鹅”二字,便传给下面的大臣们看,而大臣们都不知何意,一个个疑惑不解地望着武则天。

武则天叹了口气:“‘青’字拆开为‘十二月’,‘鹅’字拆开为‘我自与’,是让裴炎在十二月于城中为内应。”

所以,武则天大怒之下,杀了裴炎和他的满门老小。

该事迹出自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武则天》和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卷五》。

那么,这件事可信吗?

当说到历史剧,应以戏说的成分为主,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虽然,因《朝野佥载》一书属时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并被《资治通鉴》、《太平广记》以及后世治唐史者所广为引用,但该书又以记述武后朝的事迹为主,且多是朝野遗事轶闻,而如此大事,却在《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上并不见记载。所以,可信度应该不高。

同时,根据《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和《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十二》记载,裴炎到死都对李唐忠心耿耿,又怎么会为了当皇帝而与徐敬业合谋造反呢。

此外,正史上讲的是“抄没其家产”,而不是提主所说的“满门抄斩”。

所以,上面所讲只是一个故事,而不是历史事实。

那么,武则天杀裴炎的历史真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还得从唐高宗李治临死时的遗诏说起。

683年12月27日,李治病逝前,留下两份遗诏,第一份是给裴炎的:“传位李显,中书令裴炎辅政”;第二份是给武则天的:“军国大事兼听天后意见。”

以此来看,李治的意思就是叫裴炎和武则天一同辅政。

但是,唐中宗李显继位后,特别宠幸韦皇后一家,并欲升任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宰相职),却遭到了裴炎的极力反对。当时,李显负气耍起了小性子,不以为意道:“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

裴炎听了这句话,感觉李显有点拿李唐江山当儿戏。所以,他这个顾命大臣很担心李唐江山会落于他人之手,急忙找到武则天商量后,便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后来,武承嗣建议武则天“诛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以绝宗室之望。”结果,却遭到了裴炎的极力反对。

这时,虽说武则天对裴炎很不高兴,但却为裴炎进爵加禄(河东县侯)。其实,历史上的当权者常用类似的权谋,先加官进爵,然后在痛下杀手,以显示自己的迫不得已。

然而,当时的裴炎已对武则天把控朝政的行为很是不满,并打算趁武则天出游龙门之机,采用“兵变武谏”的形式,逼迫武则天还政于唐睿宗。只是,因连日大雨,武则天取消了出游计划。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举起了“反武”大旗,武则天打算派兵平叛乱,而裴炎则借机要求武则天还政于唐睿宗,说这样叛军就会自行瓦解,何用征讨。

这下,无疑触及到了武则天的野心底线,随着御史崔詧对裴炎弹劾,武则天当机借口“受遗老臣,倔强难制”为由,将裴炎关入诏狱,并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审问。

随后,武则天以“裴炎有谋反之意”,将裴炎斩杀于洛阳都亭驿,并抄没其家产,但家中毫无积蓄。

这就是武则天杀宰相裴炎的历史真相,恰恰和“青鹅”故事中的形象相反,也证明裴炎是一个大忠臣,而“青鹅”的故事并不可信。

图片来源网络

###

这位宰相就是裴炎。

裴炎在唐高宗李治调露二年(680年)就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再次进拜为侍中。唐中宗李显即位后,裴炎再次升任为中书令。后来裴炎反对唐中宗封其岳父韦玄贞为侍中,配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豫王李旦为唐睿宗,裴炎因功被封为河东县侯。

然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年九月出现了,徐敬业在扬州起兵10万反对武则天,拥立庐陵王李显复位。这是裴炎乘机劝武则天归政与唐睿宗李旦,认为这样就能消除叛军造反的借口。遭到御史崔詧的弹劾,其中崔詧弹劾的理由在《新(旧)唐书》均有记载。

炎受顾托,身总大权, 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出自《新唐书》裴炎伏事先朝,二十余载,受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 何故请太后归政?——出自《旧唐书》

这两句都是崔詧弹劾裴炎的理由,虽然《新(旧)唐书》在记载是有出入,但是意思都很明显,就是在现在关键时刻,裴炎作为顾命大臣,不想着如何平定叛乱,反而要太后归政,现在大家都怀疑你裴炎居心不良。

青鹅事件究竟从何而来?

青鹅事件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最起码在《新(旧)唐书》中裴炎的死不是这样的。青鹅事件是出自《朝野佥载》,后被《太平广记》引用。《朝野佥载》是唐朝张鷟所撰的笔记小说,所记述的事件多为朝野遗闻,也只能算是道听途说,其中对武则天时期的朝政颇多讥评。

其中对青鹅事件的记载是这样的:徐敬业造反时让骆宾王出谋划策。骆宾王就作了一首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让裴炎庄上的儿童传唱。裴炎听后请人破解,最后请到骆宾王,原来“两火为炎,非衣为裴,指裴炎;小儿为子,当殿坐表示昌隆,亦为裴炎的字‘子隆’;当殿坐也指皇帝坐大殿。”面对骆宾王的破解,裴炎于是与徐敬业合谋造反,约为内应。但是最后事情败露后,搜出裴炎与徐敬业的密信,仅有“青鹅”二字,朝廷所有人都不能解释。最后武则天解释道:“‘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意思裴炎与徐敬业约定在十二月的时候,在宫中作为内应帮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

###

这个故事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青鹅”,竟和宰相“造反”有关。

被武则天处死的这个宰相,乃是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的名臣“裴炎”。

话说大唐的裴氏盛产宰相,也许是皇帝对一脉的青睐,从李渊开始,几乎每个皇帝当政的时候,都要安排一个“裴宰相”。

而裴炎,也还是唐高宗临终前“托付辅佐”的顾命大臣,权力不是一般地高。

裴炎得高宗遗命辅佐唐中宗李显,他的本心是忠心的,可他后来“背叛”了唐中宗,与武则天一起废掉了唐中宗,裴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李显出问题了。

李显嚷嚷着自己就算把天下给岳父都没关系,也是这句话,把裴炎刺激到了,随即和太后武则天商量,把李显这个不安因素给废掉,李显这个号废了,干脆扶持武则天当时的最后一个儿子,也就是小儿子李旦当皇帝。

也是这个决定,让裴炎一下子失去了基础。

一开始裴炎选择相信武则天,是觉得武则天是两个皇帝的母亲,总不至于篡位吧,因此他真正辅佐的,是摄政的武则天,在皇帝这一边,他没有培养起和皇帝的“亲密战友”关系,也没有帮皇帝摆脱太后的控制。

如果裴炎像当年的范雎一样,帮助秦昭襄王摆脱秦宣太后的控制,他也帮李旦摆脱武则天的控制,那么他的命运将会不同,可裴炎还是在辅佐武则天,这个行为为他埋下了隐患。

李旦登基后,被武则天压制得也是个怂包,看着俩儿子都没啥出息,武则天有了别样的想法。

说皇帝这个东西很难得,她其实也当过,当年所谓的“二圣”,就是给予了她皇帝般的实权,事实上,大唐也的确让她来领衔,走得会更好,只不过武则天想得更多,她要“改朝换代”,说难听点,叫造反。

裴炎发现了她的意图,开始和她作对。

但裴炎此前没有帮李旦培养势力,另一方面又以刚正不阿的形象在大唐官场混,这种形象本就是双面刃,面对武则天拉帮结派的情况下,裴炎孤立无援,他这个时候和武则天作对,那就是在作死。

武则天让自家侄子武承嗣提出来,给功劳巨大的太后追封武家父祖为王,也就是立属于武氏的“七庙”。

七庙这个东西,可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是在周代,那就算了,大家都自立为王,追封父祖常见得很,但一个摄政的太后,想要立七庙,追封武士彠(武则天父亲)为王,这件事背后的意义就耐人寻味了。

裴炎乃是枢臣,自然看得更清楚,频频反对。

于是裴炎“警告”武则天了,汉朝有把自家父亲、侄子全部封王的吕后,但吕后死后,吕家却是被屠得干干净净,裴炎的意思很简单,如果武则天敢学吕后,那么以后武家的下场和吕家也是差之不多的。

不警告还好,一警告,把裴炎往死路上推。

看史书的光是裴炎而已吗?

人家武则天也看的,她自然知道吕后死后吕家被陈平、周勃等人屠到几乎没人了,她可以不管她死后武家会变成什么样,但是裴炎这个人,就很像陈平之流,既然你裴炎提醒我前车之鉴,那么我就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恰巧这个时候,李唐皇族“造反”了,以唐太宗八子李贞为首的李唐众人,开始了“倒武征伐”。

这场征伐,其实本有胜利的可能的,李唐当时还是布局天下的“府兵制”,兵强马壮,李唐皇族拥有的力量也十分强大,可惜谁知道,张罗了那么久,也就是李贞自己动身了,其他亲戚们纷纷放了飞机。

此变故导致李唐皇族被各个击破,个个瓦解,还不需要武则天找借口来杀掉这些李家人,李贞就把刀子和脖子献上了,于是武则天展开了大,李唐的皇室镇守边疆的主力被杀了大半,这也是契丹在武则天时期入侵大唐的滥觞。

李唐皇族被屠,裴炎和武则天正式撕破脸皮。

当时的宰相不少,裴炎只是其中之一,而事实上,除了裴炎以外,其他的宰相都是支持武则天的,因为他们都是武则天培养或者提拔的,裴炎已经失去了斗争的资格了。

但裴家人怎么可能轻易认输,文的不行,就来武的,说不听,那就武力来解决。

在一次武则天计划出游的时候,裴炎安排了一场“整”。

他本想用军队“挟持”武则天,让武则天卸掉权力,还政给李旦,但谁知道,武则天的出游计划因为漫长的雨季给耽搁了,这件事情不了了之,导致裴炎光复李唐皇族的计划也泡了汤。

公元684年,多次想要架空武则天的裴炎,终于等到了机会。

这一年,大唐贞观名将李勣的孙子,时任柳州司马的“李敬业”(徐敬业)决定以武则天谋求帝位的理由发动兵变,在扬州一带起兵,声势浩荡,而李敬业也知道裴炎和武则天的关系开始如同水火,暗中让人联系了裴炎。

裴炎和李敬业以书信往来,二人的交接工作也算得上是严密的,而李敬业的“讨武”事业也迅速展开,他和裴炎暗中联合,让裴炎当内应,据说事后还让裴炎当皇帝,而裴炎答应了。

可李敬业的心不稳,非要贪图什么“王气”,有人和他说,其实他更应该打下的地方乃是武则天所在的“神都”洛阳,李敬业因为是造反,偏信气运之说,导致他行差踏错,违背了一开始的计划。

而在洛阳的裴炎,不知道李敬业的变卦,他还以李敬业起兵叛变为由,说武则天摄政引起天下人的不满,还不如把权力还给李旦,这件事,加深了武则天和裴炎之间的矛盾,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武则天腾出手,裴炎就死定了。

果不其然,李敬业的半道变卦,导致这场兵变全面失败,李敬业兵败逃跑,而后被部下所杀,这一下子,武则天就可以抽出手来对付裴炎了。

这件事后,武则天说缴获了一封李敬业和裴炎互相往来的书信,里面却只写了两个字,那就是“青鹅”。

众人摸不着头脑,这个青鹅,究竟是什么意思,裴炎和李敬业的书信往来,到底又是为了什么?

还没等大家想明白,武则天就率先给出解释了,他说这个“青鹅”,就是裴炎和李敬业造反的暗号。

当时的青鹅,写作是“青鵝”,武则天解释,这俩字其实是个“密语”,所谓“青”,可以拆分成三个字,那分别是“十”、“二”、“月”,这里面说的就是时间,李敬业造反的时间,而“鵝”,可以看成是“我”、“自”、“与”,这三个字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我愿意。

然后武则天帮大家翻译,说裴炎和李敬业书信这俩字,意思就是“十二月的造反,我参与你们的计划,做内应”。

就这样,裴炎坐实了“谋反”之罪,被下狱,最后被武则天下令斩杀。

事实上,历史上关于裴炎要造反这件事,一直都被认为是武则天捏造出来的野史,因为后来的唐睿宗就为裴炎平反了,如果当时裴炎真的有造反的事实,唐睿宗又怎么可能给裴炎平反呢。

所谓“青鹅”密信,很有可能就是武则天自己捏造出来的,诬陷裴炎以达到灭掉裴炎的目的,而所谓“青鹅”之解读,就是为了弄一个看起来却很玄乎的借口来掩人耳目,等大家反应过来的时候,裴炎已经被杀了。

关于裴炎的诉求,一直都是让武则天还政李旦,而李敬业的起兵口号也是帮李旦清理身边的干扰,两人的“意见”是相同的,最起码在这件事情上,裴炎联合李敬业,却未必是造反。

这个案子,也被称为“青鹅之案”,裴炎也就背着“奸臣”的名号被杀死,全家被抄家,而唯一不能抹去的史实是,裴炎家徒四壁,几乎没有一点财富,如此之人,却在几个月前,被武则天说他想篡位当皇帝,真是奇也怪也!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被武则天满门抄斩的宰相叫裴炎,历史上关于裴炎之死,有好几种说法。

我是三少,我们来聊聊,到底是谁害死了裴炎?

裴炎,是读书人,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每次同学出去游玩,他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有一次,官府来征辟,裴炎以学业不精为由直接拒绝了。

裴炎苦学十年,十分精研《左传》。之后通过科举之路,裴炎入朝为官,后来做到了大唐的宰相。

在武则天主政期间,一共任用过73名宰相,裴炎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682年,唐高宗前往洛阳,特命裴炎留守长安,专门辅佐皇太子李显。第二年冬,唐高宗李治去世,儿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裴炎受遗诏辅政,改任中书令。

所谓中书令,是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等工作,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非常重要。司马迁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

由此可见,唐高宗非常看重,非常信任裴炎,要不然也不会临终遗命托孤。

唐中宗李显,公元656年出生,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第一次即位的时候是27岁。

由于李显并没有太多帝王之才,又惧怕母亲武则天。所以,朝廷的政事基本上都由皇太后武则天作主。

但是,27岁的皇帝,正是内心澎湃的年龄。虽然庸弱无能,却还是有思想的。李家的人他动不了,只有动妻子娘家的人。

于是,他提拔岳父韦玄贞由普州参军为豫州刺史,试图组成以自己为利益核心的集团。后来,李显又想提拔岳父为侍中。

侍中,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了,作为辅佐大臣,裴炎立马表示不可以。

年轻的皇帝一听,非常生气说:

\"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

之后,裴炎把李显说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为此大为恼火。

没多久,武则天以这个理由废除了李显的皇帝之位,并贬出长安。也就是说,李显,仅仅只当了55天的皇帝。

55天,一个27岁的年轻帝王,在母亲的高压下,能做出几件与皇帝身份不符合的事情呢?

李显的一句狠话,不过是逞口舌之快,皇帝哪有这个胆?值得裴炎联手武则天把皇帝赶下去吗?

就算李显有哪句话说的不对,有哪件事做的不对,难道裴炎就没有责任吗?

如果李显能够独立负责李唐的江山社稷,唐高宗还需要托你裴炎哪门子孤呢?南宋学者黄震说:

裴炎受高宗顾命,而以一语之失废中宗,自李绩至炎,有唐再失托孤之任矣,国欲治得乎?呜呼甚矣,伊霍、孔明之不世出,而事莫难于托孤也哉。

自古大臣执政,常会改换社稷。比如说大清的鳌拜,就有这个野心!

所以,有人说,裴炎联合武则天废除李显,与他的私心有关。三少不以为然,我们从下面两件事里可以看出裴炎的心,是忠于李唐皇室的。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又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唐睿宗,唐睿宗李旦是李显的亲弟弟。当然,朝权仍然掌握在皇太后武则天手中。

这个阶段,以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为主谋发生了两件大事。

1 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并追封先祖为王。

所谓七庙,泛指帝王的宗庙。武家没有谁做皇帝,需要建哪门子七庙,八庙?

除非是武则天做了皇帝,才有资格建武氏的七庙!或者换个说法,建武氏七庙,有立武则天为皇帝之嫌!

因此,狄仁杰、裴炎等大臣坚决反对。

裴炎进谏道:

\"太后母仪天下,不应偏私于亲属。难道太后忘记吕氏败亡的教训吗?\"

武则天为此很不高兴!

2 武承嗣建议武则天找借口杀掉李元嘉、李灵夔。

李元嘉、李灵夔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武承嗣的意思是直接把大唐皇室的后人干掉,特别是有威望或有影响力的人,以绝大唐李家宗室之望。

而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正好是李世民的弟弟,李治的叔叔。

武则天就此事询问宰相的意见,刘祎之、韦思谦都一言不发,只有裴炎极力反对!

刘祎之、韦思谦一言不发,并不一定就是同意武承嗣的建议,更多的是不敢得罪武则天。只有裴炎,旗帜鲜明,明确地反对!

如果说裴炎真的有私心的话,他大可以在这个时候借武则天的手把刘祎之、韦思谦杀了,以减少自己前进路上的政敌!

这两件事情,裴炎都是从维护李唐的出发,并且都在面子上反对武则天,和武则天的矛盾也越来越深,给自己的生命埋下了隐患!

的确,在武承嗣的这两件事上,裴炎算是彻底得罪了武则天。自此,裴炎一直在想办法让武则天还政于李家。

而武则天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如果想称帝,裴炎绝对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自己!称帝路上的拦路虎,是什么下场呢?

死。

历史无数遍地告诉我们,杀一个大臣,最好的理由就是“谋反罪”。

因为,谋反是死罪!

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造反,反对武则天当政。

这时候,裴炎对武则天说:

“太后您现在年龄也大了,没必要管理那么多事情;如果太后能还政给皇上,别人也就找不到借口,像徐敬业这样的反贼不需要征讨,也就自然而然的覆灭了。”

听了这样的话,武则天不被激怒才怪!

在武则天想要改朝换代之际,身边却有着这样一个唐室忠臣,这真是要命哦!

看来,裴炎还真是浆糊脑子啊!让武则天放权,那不等于要了她的命!

你看,吕稚在临终的时候都叫她的吕家人千万不要出宫为她送葬,以免离开了皇宫,就丧失了掌握的主动位置。

裴炎一心想要武则天还政,甚至想过用武力挟持,不过,这个计划没有实施就流产了。

但是,裴炎离死亡之路却越来越近了。

后来,在扬州造反有理的徐敬业给裴炎写了封信,力邀他一起参加。裴炎回了一封信,上面只有两个字:青鹅。

这封密信,当然被武则天截获了!

因为,武则天正在想办法给裴炎搞个“谋反罪”,不料,还真的就捉到了裴炎谋反的铁证!

说裴炎谋反,朝中很多大臣都不相信,甚至还有人为裴炎辩护求情。

武则天拿出他写给徐敬业的那封信,告诉大臣“青鹅”二字的含义。

青鹅:古代繁体字是“青鵝”。

“青”字拆开来是十二月,“鵝”拆开来是我自与。

“青鹅”的意思就是:十二月、我自与。这两个字里,裴炎告诉徐敬业,等十二月份的时候,他会一起参加举事。

不久,裴炎在洛阳被斩杀,替他求情的官员也纷纷被问罪。

三少说:

裴炎虽然是老资格的顾命大臣,忠心于李唐王朝,三少以为他的能力其实并不出众。他不仅有负高宗的重托,也把自己的命与清白一起搭进去了。

这个只能说明裴炎的思想里书生意气,政治上的幼稚与天真。

亲,你说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精彩的言论。

###

这个被满门抄斩的宰相,名叫裴炎,他跟曹操的谋士荀彧一样,有点一根筋。

荀彧虽然效忠曹操,但那是看在曹操迎奉汉献帝的份上,一旦曹操生了二心,有篡汉的念头,两人的合作也就结束了。

裴炎也是如此,他拥护武则天,那是因为他觉得武则天是在为大唐皇子们保驾护航。

一旦看出武则天有取代大唐的意思,他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武则天。

对武则天来说,忠诚是最重要的,一个大臣如果处处跟自己作对,哪怕他有才能,终究要被做掉,裴炎就是这样的人。

武则天还没有专权的时候,裴炎就步入政坛,受到李治重用,在公元680年被任命为宰相,在朝中炙手可热。

三年后高宗驾崩,临终前拉着裴炎的手满含深情地说:太子李显没有工作经验,全靠你这个宰相辅佐了。

裴炎听了热泪盈眶:陛下放心,面对您的托付,臣一定会鞠躬尽瘁。

士为知己者死,那一刻,裴炎决定肝脑涂地辅佐李显。

但是仅仅50多天后,裴炎却跟武则天合谋,废掉了李显(武则天三子),立武则天的四儿子李旦为帝。

裴炎这样做并非是忘记高宗的嘱托,而是他觉得中宗李显没出息,太不称职。

唐中宗李显即位后,因为宠爱韦皇后,就将岳父韦玄贞由小小的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再后来又当了侍中,还提拔奶妈的儿子当五品官。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显这样做,本来无可厚非。

所以当裴炎表示反对的时候,李显就没好气地说:\"现在我是皇帝,我说了算,我就是把江山送给了岳父,也是俺们家事,关您啥事?\"

裴炎一听这话,对李显彻底失望,觉得这个皇帝不可救药,他会把大唐带向深渊。

于是他就向太后武则天打小报告,决定废黜皇帝。

武则天就计划发动,裴炎为计划执行人,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

事实证明,裴炎还是有远见的,因为后来李显通过神龙革命再次上台,最后被自己钟爱的韦皇后毒死。

这说明李显没有原则和魄力,不胜任皇帝工作。

但是新上任的李旦更加懦弱,还不如哥哥李显,大权被武则天操控。

而裴炎因为在更替中立了大功,被武则天加官进爵,荣耀一时。

但是好景不长,没有多久,两人就产生了隔阂,两人渐行渐远。

原来,武则天一看两个儿子都不行,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武则天先是让武承嗣出面,请求立武氏七庙,还建议追立武氏父祖为王。

裴炎从中嗅出了不同的味道,心说不好,太后这个老娘们要夺权了。

因为按照《礼记·王制》,只有天子才有立七庙的资格,太后这样做,奉命是向把大唐公司的法人改成自己的名字。

于是裴炎挺身而出,对武则天说:“太后母仪天下,不应该这样草率,难道您忘记汉朝时吕雉败亡的教训了吗?\"

吕雉是刘邦的皇后,在刘邦死后大权独揽,大封娘家人为王,她死后,娘家人都被杀掉。

裴炎把武则天与吕雉相提并论,观点不能说不尖刻。

由于裴炎的反对,武则天虽然追尊父祖为王,但没有立七庙。因此,武则天对他的愤恨可想而知。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武则天对裴炎更加不满,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垂拱四年(688年),李元嘉之子李撰与越王李贞、李冲父子纠合李氏宗室举兵反对武则天,李冲败于济州,李元嘉在洛阳被捕。

对于敢于反对自己的人,武则天当然是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但是她还不想背这个恶名,于是她询问朝臣们的意见。

大臣有的趋炎附势,说李元嘉罪该万死;有的则沉默不语,表示中立;唯独裴炎挺身而出,劝告武则天给自己留个后路,要放李唐宗亲一马。

如此一来,武则天对此更加不满。

可是裴炎这个直男,对此毫无察觉,依旧仗义执言,毫不掩饰自己到的立场。

徐敬业叛乱的发生,让裴炎与武则天的矛盾激化。

公元684年,眉州刺史徐敬业被贬官为眉州刺史,他在扬州遇到了同样犯错被贬的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等文人。

大家在饭局上多喝了两杯,开始发泄不满,接着头脑一热,决定起兵反武。

身为宰相的裴炎,不但没有给武则天出主意平叛,反而不合时宜地提出:“皇帝已经长大,却没有亲政,才让给了小人反叛口实。如果太后还朝政给李家人,叛军不战自乱”。

武则天听后勃然大怒,气得浑身发抖。

这时候,平时对裴炎就不感冒的御史崔詹落井下石,弹劾裴炎说:“裴炎身为顾命大臣,在叛乱发生时不为太后分忧,反而让太后还政,良心大大坏了”。

正是从那时候起,武则天对裴炎动了杀机。

武则天对李唐后人大肆杀戮,也让裴炎彻底失望,他决定铤而走险,保卫大唐江山。

裴炎策划了一场,打算趁武则天出游龙门的时候,将其劫持,发动洛阳事变,进行兵谏,逼迫其还政给唐睿宗。

但武则天却因连日大雨,取消了出游的计划,裴炎的兵谏计划流产了。

即使裴炎成功,自己也没有好果子吃。

常言道,疏不间亲,李旦是武则天亲儿子,即使李旦重获权力,为了平息舆论,还会让裴炎背锅当替死鬼。

武则天晚年发动神龙,让中宗李显复辟的张柬之等人,后来都死于非命,原因就是李显是武则天的亲儿子。

好在裴炎的因为天气原因取消,武则天也没有察觉,裴炎躲过一劫。

常言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裴炎命中注定,还是要死在武则天手里。

让裴炎送命的,是一封密信,信中只写了两个字。

原来,徐敬业造反被镇压后,官兵在其身上搜出一封信,信是裴炎写的,上面只有两个字“青鹅”。

当时大臣们看到这封信之后都不以为然,唯独武则天看出端倪,在大臣上朝时将其拿下。

大臣们面面相觑,如坠五里雾中。

武则天让裴炎回答,裴炎沉默不语。

武则天解释说:“青字上半部有十二组成,连在一起就是十二月,鵝字左边是兵器的意思,右边则是由‘自、与’组成,意思是自愿,自然配合组成。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意思是:你(徐敬业)十二月起兵,我裴炎愿意做内应。”

大臣们听了恍然大悟,连声赞叹。

武则天随即将裴炎打入大牢,秋后在洛阳问斩。

直到李旦复辟,裴炎才在名义上被平反。

青鹅的故事,在唐史中没有记载,只出现在野史《朝野佥载》中,但是裴炎被在公元984年被处死却是千真万确的。

裴炎对李唐忠心耿耿,精神可嘉,不过他也太迂腐了,江山在武则天手里和李氏手里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李武本来就是一家,你裴炎辅佐谁还不都是一样。

###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裴炎就是当中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他因为书写了“青鹅”两字居然被当朝太后武则天满门抄斩。这其中到底有哪些隐情呢?我们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既是讲裴炎和武则天的故事,那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这两个人。武则天相信大众应该都不陌生,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后来被唐高宗看中二次入宫。她先后为唐高宗生养了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四位皇子,功勋卓著的她被封为大唐皇后。后来就如同大家所知的武则天她以周代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我们再说说裴炎,裴炎字子隆,是河东人。裴炎年轻时就读于贵族私立学校弘文馆,他勤奋好学受到了弘文馆师生的一致好评。裴炎苦学十年参加明经考试,以进士之身出仕做官。先是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后来又任御史、黄门侍郎,最后官至宰相,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唐高宗一度非常赏识他,要他常伴左右。公元680年,术士明崇俨被人。这件事一度轰动朝野,裴炎怀疑太子参与其中,于是在武则天的授权下到东宫审讯,结果查实太子李贤在宫中暗藏数百副铠甲,太子李贤随即被废。第二年裴炎加拜侍中,唐高宗因病到洛阳去休养,让裴炎和皇太子李显留在长安处理政务。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死前他曾经下遗诏要裴炎做唐中宗李显的辅政大臣,任朝廷中书令。

武则天给裴炎下了一纸命令,让他进攻胁迫唐中宗退位。唐中宗无可奈何只好宣布自己不适合当皇帝,跑到湖北去做了庐陵王。武则天赶跑了唐中宗另立豫王李旦为唐睿宗。这一立一废显示出武则天的果断霸气,也让武则天在朝臣面前的威望上升了不少。臣子们大多都很怕这位太后,不过除了裴炎。裴炎是一名死忠于李唐皇室的人,只要他一看到武则天有僭越的行为就会马上跳出来制止,这让武则天很是烦恼。有一次武承嗣向太后请求立武氏七庙,并追封先祖为王。裴炎一听马上出来反对,劝太后吸取西汉吕氏乱政的教训。武则天和裴炎辩驳自己只是给死人封王,这并不等同于吕后的做法。可是裴炎依旧不松口,仍然是喋喋不休地一番训斥。从这开始武则天就越来越忌恨裴炎了。

忠勇正直的裴炎一生都为了李唐王朝而呕心沥血,直至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景云年间裴炎被平反,追封裴炎为太尉,谥号忠。这就算是李唐王朝对裴炎忠心耿耿一辈子的报答吧!

###

徐敬业即徐茂公(李勣)的孙子,因反对武则天专权,在扬州起兵。《朝野佥载》说,徐敬业为了拉拢裴炎加入他的阵营,请大才子骆宾王出谋划策。

骆宾王想出了个绝招,他编了首儿歌,让人在洛阳满大街地唱:“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终于这首歌传到裴炎耳朵里,他大惑不解,就四处请人破解,结果没人懂,最后竟然“找到”了骆宾王。

召宾王至,数啖以宝物锦绮,皆不言。又赂以音乐、女妓、骏马,亦不语。乃对古忠臣烈士图共观之,见司马宣王,宾王歘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即说自古大臣执政,多移社稷,炎大喜。宾王曰:“但不知谣谶何如耳。”炎以谣言“片火绯衣”之事白,宾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遂与敬业等合谋。

如此,徐敬业和裴炎就算结成了“反武联盟”,当然为了联络,难免需要书信往来。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终于裴炎的一封信被武则天截获了。不过奇怪的是,信中只有两个字:青鹅!

满朝的大臣,对这封“天书”一脸懵逼,只有武则天聪明绝顶,她说:“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

再简单不过了,是裴炎与徐敬业约定,十二月他在城中策应起义!于是,阴谋分子裴炎落网了,他被武则天斩杀于洛阳,家产抄没!

武则天杀裴炎,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理由,御史崔詧的一个弹劾,就把他送进了监狱!

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

虽然有几位大臣力保裴炎,武则天还是毅然决然地处死了裴炎,甚至连为他求情的大臣都没放过!

事实上,说裴炎勾结徐敬业纯粹是胡说八道,那么武则天为何对裴炎痛下杀手呢?要知道,武则天能掌握朝政,期初裴炎功不可没!

由此看来,裴炎其实是武则天忠实的走狗!他们之所以走向反目,其实还是在政治利益上的巨大分歧。

裴炎之所以要扳倒李显,原因就在于韦玄贞威胁到了他的地位!裴炎是高宗李治临终前的顾命大臣,朝中的一把手。不知好歹的李显,刚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将不入流的岳父韦玄贞,提拔为宰相,意图很明确,就是想通过韦玄贞,削弱裴炎的势力!

裴炎无法对抗李显,但武则天可以,这就是裴炎投靠在武则天门下的原因。果然,武则天一出手,李显立刻滚下龙椅!

李旦即位后,武则天完全掌握了朝政,裴炎的地位还不如李显在位时!

这让裴炎心有不甘,念念不忘让武则天还政于李旦。在武则天为武家立七庙时,两人就有过一次不愉快。在武则天诛杀李氏宗室诸王时,裴炎又再次触怒武则天。

《新唐书》记载,裴炎甚至还策划过一次劫持计划,准备以武力,逼迫武则天还政于李旦,可惜武则天行期更改,让他的计划落空了!

徐敬业起兵后,裴炎不失时机地对武则天说:“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

你把权力还给皇帝李旦,叛乱不平自灭!就是这句话,彻底撕破了他与武则天的关系,在崔詧的弹劾下,武则天毫不犹豫地将裴炎扔进监狱!

裴炎,唐初宰相,是个狠人,虽然起初帮助武则天登基,但后来幡然醒悟,策划了劫持武则天的计划,也在同僚起兵反对武则天时出谋划策,可惜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身怀大才的宰相虽然奇谋百出,为何就是斗不过武则天呢?甚至连他精心设计的密语,也被武则天破解?

话已到此,我们不如拨开历史迷雾,一起去看看裴炎和武则天之间的斗法吧。

狠人

裴炎,当朝折冲都尉裴大同的儿子。

别看他的父亲已经很厉害了,可是他自幼也是个狠人,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当别人都出去玩时,他却拼命学习。因为学习时老是学习古人头悬梁,所以成年后头发都快掉光了。用杜甫的诗来说,那真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说,头发一抓一把,都没办法束发了。

好在古时候有帻巾,不然他这一头的地中海还真的没法见人。

你说他学习都这么狠了,按理说学问应该很不错了吧。可他自己不觉得,他认为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连官府的多次征辟,他都拒绝了。

同窗好友看在眼里,那是骂在心里。被官府征辟,那可是进入仕途的最快捷径,是多少人把头都磕破了也求不来的。可裴炎这小子可倒好,官府上杆子找了他好几趟,都被他给退掉了。这可是把周围的人恨得牙痒痒。

其实这还不算狠的,裴炎非常看好科举,他觉得科举虽然实行的时间不长,但要比征辟先进得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一切,也是证明自己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他非要花十年的时间去寒窗苦读,也不要即刻就能拥有的光明前途。

不过他的狠劲也获得了回报,他顺利搭上了科举考试的头班车,也因此成步入仕途。

不满

裴炎很开心,他依靠努力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裴炎是一个“能力论”者。也正因如此,当他看到武则天杀伐果断,足智多谋的个性之后,他非常钦佩。于是不顾皇帝的临终嘱托,帮助武则天扳倒太子,又帮助其登上了皇位。

然而权力转换的同时,人的性格也会发生转换。成为皇帝的武则天开始变得多疑,尤其是对股肱之臣,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日渐疏远裴炎,甚至还动了杀机。

对此裴炎非常不满,尽管自古都有“鸟弓藏”的说法,可这武则天的屁股还没坐热就要翻脸,这也太欺负人了。

于是裴炎开始倒戈,准备对付武则天。然而让裴炎没想到的是,武则天的动作太快,已经准备诛杀韩王李元嘉等李姓宗室。见到此状,裴炎马上提出反对,而这也彻底惹怒了武则天。

就这样,二人的一场较量开始了。

首先,裴炎以河东县为基地,想趁着武则天出游的时候将其劫持,然后逼迫其归还。奈何天公不作美,武则天原本的出游计划被连日大雨打断,最终取消。

一计不成,裴炎再施一计。当他得知李敬业准备从扬州起兵的时候,裴炎精心设计了密语,想里应外合一举将武则天拿下。然而他再次失败,他的信刚送出去,就被武则天的密探截获。

密语

武则天其实早就对裴炎有所防范,因此他派出密探在裴炎家附近打探。不巧看到裴府中的一个信使准备出城,于是跟随其后,等出城后就将其抓获,并且截获了密信。

可武则天打开一看,信上就写了2个字,“青鹅”。武则天一开始也很不理解,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只听说过白鹅,天鹅,这个“青鹅”到底是个啥?

于是武则天是可劲的折腾,一会拿水泡,一会又拿火烤,反正是什么招都使了,愣是没看出什么名堂。

不过武则天可是一位造字的高手,就连她的名字武曌中的“曌”字都是她自己设计的。这两个字虽然是密语,可最终也是难不倒她。

破解

武则天思量想去,最后只剩下“拆字法”这一种可能了。果然,当她把字拆开之后分析,就发现了其中的门道。于是她马上下令,以谋反大罪将裴炎抓获。

起初裴炎信心满满,他知道武则天截获了密信,可他自信武则天看不出破绽。可当官兵前来抓人的时候,裴炎愣住了,没想到一介女流居然有如此的能力,竟然把他精心设计的密信都破解了。

不过抓人总要有个解释,文武百官都不理解,毕竟谋反是问斩的大罪,怎么能仅凭两个字,就说堂堂的宰相要谋反呢?

武则天面对质疑也是不慌不忙,当着所有人的面把两个字拆开解释。

原来“青”字一分为三,就是“十”、“二”、“月”。“鹅”在古代的繁体是“鵝”,所以也可一分为三,就是“我”、“自”、“与”。

按照文言文的解释,就是裴炎与李敬业约定十二月动手。很显然,裴炎想里应外合,一举推翻武则天的统治。

虽然裴炎很有才华,也颇具智谋,奈何就像他自己所说,武则天是一位杀伐果断,足智多谋之人。能在血雨腥风的后宫争斗中脱颖而出,就足以见其能力。

最终裴炎败了,等待他的,将是都洛阳亭前,刽子手的那一刀。

参考资料:《旧唐书》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