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上海电视台 > SCNTV1在线直播

打更还是打jing(打更还是打惊)

发布时间:2022-07-04 12:58:31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打更还是打jing(打更还是打惊)

打更还是打jing:

jing和geng,这两种读法都是对的。

jing,这是古时候的读法了,就是更替的意思,还要敲锣,会把人给吓一跳,所以就取惊音。

在现代汉语中,更久只有两个读音:gēng、gèng。

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是几点:

一更对应现代时间19-21点;二更对应现代时间的21-23点;三对应现代时间的23-1点;四更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1-3点;五更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3-5点。古代将一夜平均分为更,每更又平均分为五点,整更击鼓,逢点鸣钟。首位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故又称五更、五鼓或五夜。

古代以更来计夜间时间,夜间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打更从唐始用钟鼓报更点,是用梆子和锣。笃,笃-咣,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后续一直沿用。

从一更到五更打更的方法各不一样,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

总体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

我的老家是河北沧州的。记忆中“打更人”都说是打更(读音:经)的。

在我的记忆里,临近解放时,村里有一孤寡老人,每年入冬后都要为全村打更。村里人给他点粮食,即是工钱也有救济的意思。解放初期有民兵巡逻,打更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更人的工具是“梆子”和“提灯”。“梆子”和走街卖豆腐的差不多。“提灯”俗称“气死风”,是煤油灯上面带玻璃罩的一种灯。过去船家夜间经常挂在桅杆上,又叫桅灯。

打更是为了报时辰 ,但是在农村,更多是防火防盗。因为冬天农民没什么事干,时间观念不强。倒是场院储存的烧柴和喂牲口的饲草最怕失火。打更人的梆子声响,对小偷也是警钟。

有人问一更是多少时间,大概是两小时。晚8~10点为一更 ;10~12点为二更;12~2点为三更,三更最活跃,拧门撬锁的,翻墙偷情的都在三更。

###

秦汉时期巫蛊之术盛行,汉代虽曾一度明令禁止,但这种害人之术仍时有发生。一般认为,打更这个行业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打更最早的时候其功能并不是为了防火、防盗兼报时。

从巫术发展至职业“打更”的演变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打更并非从巫术中的驱鬼直接一步演变成一种报时的职业,二者之间应该还有一个或两个的过渡过程。同时,打更能在日后成为一种职业,更多的应该是与古代战事频繁时期有所关联。 

特别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诸侯割据,敌对的双方为防止对方入侵或在夜间实施偷袭行动,特意在军营中安置 “更夫” 在夜间巡视,当发现敌情时能够第一时间提前作出警示。因此,这时的打更只能是作为一种预警的方式而存在。 

从军营中走出来的打更,是先走向民间还是皇宫?这在历史上并无具体明确的记载。但若从古代城市中的“更夫”的工作活动范围,即能够在夜间游走于大街小巷报时来看,至少这个职业在城市中是由官方统一管理的。 

打更职业与古代的两种制度有关

一、宵禁制度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宵禁制度”。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秦汉时期已有“司寤氏”一职,“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而《史记·秦始皇本纪》、《李将军列传》等更有明确的事例。如《三国志·魏书》“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到了唐代,对于宵禁更为严厉。除了《唐律》还有专门的《宫卫令》对于宵禁及打更的程序都作出具体规定。据《唐书百官志》记载: “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五更二点,鼓自内发,坊市门皆启。”

二、上朝制度

古代的上班时间要比现代的要早,鸡鸣即起准备上班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凡在中央机关上班的官员,必须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朝会,即“上朝”,亦称“朝参”。且有大朝、常朝之分。

打更这一古老的行业在清末已是日渐式微

钟表是在1600年的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的。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写道,中国各个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规定的间隔敲锣。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钟表在社会上的逐渐普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打更行业已日渐式微,这时的打更职业就如同“夕阳行业”,再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结语 :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旧有的行业被淘汰或替代是历史必然。至于打更行业的更次、梆声或口喊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均属于职业程序,历朝历代大抵相同。

而报酬高不高、有没有恢复的可能?按理说在皇宫里报酬应该比地方上要高,而在要求上也会更为严格;恢复打更这一职业基本没有可能。如今人们也只能在一些影视作品,或旅游景区内才能再觅其踪影了。

###

我们在看古装剧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桥段,在月黑风高的晚上有人一边走一边敲锣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电视剧经常用这样的背景推动剧情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有的时候电视剧上演的并不一定是现实中就存在的,有人就会问,在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其实,古代确实是有打更的这个行业的,而且打更还是一个在古代较为普遍的职业。因为在古代,还没有钟表,手表等一系列能使我们知道时间的仪器,人们也很难精确地知道时间。

在白天还好,人们可以依靠日冕知道时间,但是在晚上没有阳光就不能用日冕来知道时间了,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会用沙漏或者水漏来计时,但是那些贫穷的百姓没有财力去置办这些能知道时间的东西,而且普通的百姓需要去劳役赚钱,劳役和日常的作息也需要知道时间,于是就有了打更这个行业。

古代的人们不像我们现在的人一样,他们一到了晚上就回家歇息了,古人们都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有了打更这个行业,人们一听到更夫打更的声音,就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了。

而一般担任更夫的人,通常并非是由官府提供的,和更夫类似的还有民间组织的消防、义庄看守之类的职业。

因为古代皇权不下县,所以县级以下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民间自治 ,由族长、乡绅、地保、里长等一类组织普通百姓出钱出物,不过报酬都很低,毕竟都是穷苦人家,包括以前的衙役的工资都是这么来的。

所以更夫早先是义务去的,就是大家轮流去做,后来就发展成为了固定几个人,其他的百姓出钱给他们几个人,就是这几个人替大家长期服务,类似这样的性质,然后定期由乡绅、地保、里长一类的代表人物出面收这笔钱给他们,后来就逐渐常例化了,然后就演变为更夫由里正或者村正募集来的,而且更夫的收入也是由本地人筹集的。

人们普遍认为更夫仅仅是一个用来报时的职业,但是更夫还有其他的作用,例如发布警报,驱逐贼盗,驱邪辟邪等,而且更夫也不仅仅只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几个字,更夫也会说防贼防盗,闭门闭窗等话来提醒大家一些安全问题。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更夫其实是普通的百姓担任的职业,那么他们是如何得知时间的呢?其实更夫手里也会有专门用来记录时间的东西,他们依靠滴漏或者燃香来精确地掌握时间,他们使用的滴漏上会有专门记录时间的刻度,一共有100个刻度,而现在的一昼夜是24个小时,也就是1440分钟。

古代一个夜晚分为五更,一更是一个时辰,古代的时辰是用生肖来计数的,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一更也是两个小时。子时是十一点到一点,这样一直推理下去,亥时就是九点到十一点。古代时辰以下的计量单位就是刻了,也就是滴漏中的计量单位,在一开始一昼夜是分为100刻的,后来古人为了方便计时,也曾将一昼夜分为96刻,108刻,120刻,直到清朝,才改为了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就是八刻,更夫就是通过滴漏的水到哪个刻度,来判断现在是什么时间的。

这样看来,古代的更夫要一直守着滴漏,看是什么时辰,所以他们就不能睡觉,要告诉别人精确的时间,所以更夫这个职业是很辛苦的。除了辛苦,也是挺危险的,因为古代也有治安不好的地方,那些小盗贼经常会在晚上偷东西,虽说不至于伤害性命,但是难免有作恶多端的强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抢劫,身为更夫就很危险了,所以在古代,一般都是普通人家的人维持生计去打更,很少有大户人家的人担任更夫。

但是这也是个别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更夫都是危险的,在唐朝之前,中国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就是在晚上,除了打更的更夫外,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人出门的,如果有人夜里没事儿外出散步,就会被当成盗贼抓捕归案,严重的可能就会直接按谋反处置了。

总而言之,更夫这个职业确实是存在的,不过人类普及了精准的计时仪器后,更夫这个行业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了。

###

那些花儿,在记忆的深处悄悄绽放,那些面孔,在心灵某个角落渐渐清晰,那些岁月,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沉淀,欢迎阅读小编带来的新一期趣文,您一如既往的支持是小编更新最大的动力。

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们做事的规范,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时间概念,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会被打乱。现代社会,人们计量时间的仪器有很多,并且还是非常的准确。人们按着时间做事情,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上班,这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试想一下,如果你没有了计时器,你的生活将会怎样?

古代记录时间的工具有日晷,可是这只能在阳光下记录,它需要影子来确定时间。那么晚上时没有阳光,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呢?这就诞生了一个职业——更夫,就是打更人。什么是打更人?手里拿着锣鼓,晚上在路上敲锣报时,并且还经常说一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他们在晚上就是报时打更的,为人们提供准备的时间。

我们常说半夜三更,那么什么时间是三更呢?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现在的二十四小时,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戌时”是一更,是晚上七点到九点;“亥时”是二更,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子时”是三更,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半夜三更;“丑时”是四更,一点到三点;“寅时”是五更,三点到五点。

晚上到凌晨,更夫需要打五个更,为人们报时。除了报时之外,更夫还有很多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就是放火和防盗。他们经常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就是为了防火,并且一旦发现火苗,就会迅速的采取措施,通知人们将火苗熄灭。古代的社会治安不好,这就体现出更夫的重要性了。

小偷一般是在晚上行动的,因为别人看不见他。更夫在打更的时候往往就会担任保安巡逻一职,发现可疑的人员,立马通知众人,起到了防盗的措施。如果古代没有人打更那么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首先不知道时间,其次不能防火防盗,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打更人的这三点作用必须牢记,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地方上条件充足的话,每晚打更的人会是两个人,这样也不寂寞,还能说个话,如果条件艰苦的话,晚上就是一个人,不过他们身上的责任重大,打更巡夜的时候是非常的认真。别看打更很随意,但是其背后的意义却是非常的重大!

###

在电视、电影上我们经常看到更夫,在夜里拿着铜锣或者梆子,一边走,一边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烛火”,或者“小心盗贼”等话。古代确实有打更这个行业,他属于地方“工作人员”。

古代没有计时工具,比如手表、座钟、钟楼等,人们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还好说,到了晚上谁知道到底几点了?

为了方便大家,于是历史上出现了更夫这一职业。

更夫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我认为是在东晋之后,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闻鸡起舞”这句成语吧,说的是东晋祖逖(ti)的事。

《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很有抱负,为了报效国家,他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

大家想一想,如果东晋有更夫,祖逖就不会听鸡鸣练武了,而是“闻锣起舞”。我认为打更始于隋唐时期,兴于明清。

(祖逖闻鸡起舞)

古人没有标准时间概念,只是把“一炷香”和“沙漏”的时间当参考,后来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一时辰为两小时。

进一步细分,古人把夜晚分为五更,也就是一夜有五个时间点。

一更在戍初一刻,又称黄昏、日暮。二更在亥初三刻,又称人定、定昏。三更在子时整,又称子夜、夜半。四更在丑正二刻,又名鸡鸣,狗盗。五更在寅正四刻,又称黎明、日旦。

更夫要记清这些,工作还是蛮辛苦的,必须每隔两小时就要报时,一般两人为一组,即用锣或者梆子传递时间信息。

(更夫)

一般情况一更、二更用锣告诉人们,到了三更以后,为了防止打扰人们睡眠,改用梆子报时。

更夫一般由地方保正雇佣,每晚的工资很少,工作量却很大,不仅打更还要负责巡视治安,发现有异常情况要报官,否则就是失职。

更夫的出现使地方有了一个统一的时间,更有利于老百姓安排生活,由于薪水不高,更夫一般都是兼职,即晚上赚点外快。

现在人们都有了钟表,晚上又有专门的巡逻民警,更夫这行职业没有恢复的必要。

文/秉烛读春秋

###

于是乡里会集中钱粮聘请这么一位夜晚打更的人,他们便是我们在电视剧经常看到的:更夫。

而且,一个晚上并不是只要一次,而是要出去五次,具体的时间换算成现在的钟点是这样的:

除了报时,更夫还起到了警示火灾的作用,大家熟悉的“小心火烛”便是起到了这种作用,由于我国古代的房屋多是木制结构为主,这种警示是非常重要的。在一旦出现火情时,更夫的梆子声音会急促起来,起到召集大家一起救火的作用。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

文史咖出品,必数精品,欢迎大家点赞关注

现在从很多古装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影子,也从侧面为我们介绍了古代人民的生活,虽然有些地方是假的。

这些问题就让我们来说说吧,其实古装电视剧中喊这些话的人是有自己的专业名字的,这些人在古代被叫做更夫,简单来说就是在夜里巡逻,干的事就叫做打更,这是一种夜间的报时制度,古人们为了知道晚上的时间,专门制定了这个制度。

打更人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做的,首要条件就是你的身体要好,毕竟晚上熬夜可是非常伤身体的,胆还要大。在古代可是有各种各样的封建迷信,他们会相信有鬼神这样的说法,晚上自然是更加的害怕,两个人在没人的街上走着,说出来都感觉有点害怕。

打更最早起源于巫术,而且很久以前只有受人尊敬的巫师才可以去打更,后来慢慢演变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报时的手段。说了这么多,更夫到底要干什么呢?

虽然,古时候人们没有太阳也可以知道时间,比如沙漏,看星象等,这些方法寻常百姓家是从来不用的,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更夫,专门为人们报时间。那么打更人又是怎样知道时间的呢?原来打更人可以通过沙漏等外物知道时间,有些厉害的打更人还会通过星象来知道时间。

更夫还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古时候,家家户户都使用蜡烛或者煤油,这是很不安全的,稍微不小心把它们打倒了可能就会发生火灾,所以要时常的在人的耳边提醒,人们才会对这些事情上心。

然而,打更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小偷们因为有人的存在会有一些忌惮的,而且更夫还可以即时的去官府报案,方便找小偷。

打更人并不是一个夜里只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类话的,也有提醒人们关窗防盗的话。但是,口号并不是乱喊的,也有时间规定的,只有在那个时间段里头才可以喊这个口号。必须要提的是,打更人是没有休息天的。

比如,一更的时候,节奏是一快一慢,二更的时候,一慢两快,三更的时候,一慢三快,以此类推报完五次结束。第五次报时说明现在已经凌晨三点了,在伴随着打更人嘴里提醒人们注意的话,一夜就这样平安的过去了。

打更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没有他们,可能生产都要发生变化。虽然是一个人人都看不见的职业,但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守护,人们才可以更好的生活。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文史咖

###

关注作者:▶商文君◀每日更新

我们来看下古人是怎么打更的:

落更(晚上七点),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咚!——咚!”,“咚!——咚!”,“咚!——咚!”落更喽!”

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咚!咚!”。“咚!咚!”;二更喽

三更(晚上十一点),要一慢两快,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咚!——咚!咚!”;

四更(凌晨一点),要一慢三快,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咚——咚!咚!咚”;

五更(凌晨三点),一慢四快,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咚——咚!咚!咚!咚!”。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的职业虽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时也常拿打更的开涮,有句俗话叫“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就是明证。还有句话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错了。其实,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

###

“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计量夜时的称呼。古人将夜时分成“五更’,在许多地方的古都、古镇、古代市中心还钟楼和鼓楼,用撞钟、击鼓来报更次,传达夜时,有些地方安排“更夫”巡回于大街小巷报告夜时,使城镇市民明晓时间。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由此可知,古代“打更”的一大作用是报时。所谓的打更,古称击柝。“柝”即用木质制做的一种响器。长尺许,有柄,击之邦邦作响,俗称梆子。夜间巡逻时,边走边敲梆子。打更的更夫,每晚走街串巷,通宵达旦,按时出现,敲梆也敲锣。

全夜分为五个更次,但一夜敲梆六次,第一次出现在晚上八时,以干支讲为戍时,称定更,也就是一更天。锣敲一记,梆连续敲二记作一次,只敲一次,作为一更。二更为亥时,即晚十时。锣声二记,梆敲两次。以后每隔二小时即一更。午夜十二时子夜,为三更天。以此类推。黎明四时是五更天。五更已毕,在夏天就已亮了。

附历代记时制:

殷武丁时12段记时:白天:夙、旦、明(大采)、占、食日(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上半段);

夜间:小采(下半段)、会、(木+凡)、夕。

殷禀辛至文丁时16段记时:白天:夙、旦、朝(大采)、食日(大食)、日中、昃、郭兮(郭)、小食、萌小采、莫

夜间:会、昏、(木+凡)、夕、寤。

秦16段记时:平旦、日出、食时、莫食、东中、日中、西中、日昳、哺时、下市、黄昏、人定、夜半、鸡鸣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值得一提的是,打更并不是乱敲乱打,而是很有讲究的。从三更起,梆声已不是两记连敲作一次算了,而是单音,每一击作一次。击时保持其节奏感,听起来不单调。春、秋、冬三季,天短夜长,四时敲罢五更以后,距离天亮,最长要达两个小时,所以在五时至六时之间,再加一次“亮梆子”。这次亮梆子不敲锣,只敲梆,而且梆声无规律,形成乱敲,节奏极快,成连续的声音,乱梆子敲后,天基本亮了。

除了报时外,打更还有另一作用——防火防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更夫边打更,边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提醒熟睡中的人们,注意防火防盗。

###

打更是古代一种夜间报时制度,也兼着巡夜的职责,更夫也俗称打更的。他们敲梆子或锣是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

更夫通常两人一组,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时两人一搭一档,边走边敲,“笃笃———咣咣”。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时俗称五更天,就下班了。

打更时的提醒语:”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寒潮来临,关灯关门!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如“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到处串,此时不能惊动他们,以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惹祸。

更夫很辛苦,晚上要守着滴漏或燃香(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

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

在解放前,还算是一种职业,那时都少有钟表,晚上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那时候没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能依靠打更声来确定时间,打更也就成一门古老的职业。

解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生活也大大丰富起来,钟表也已得到普及,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