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广东电视台 > 肇庆综合在线直播

朱瞻基是明君还是昏君(朱瞻基是昏君吗)

发布时间:2022-06-03 09:43:29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朱瞻基是明君还是昏君(朱瞻基是昏君吗)

明宣宗朱瞻基37岁就死了,虽然只当了10年皇帝,但是个公认的明君,他能力、素质以及治国才能也是出类拔萃,是臣民共仰的明主,在明代诸多帝王中并不多见,对于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采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明史·本纪第九·宣宗》 通过明史的记载,朱瞻基在第一天,已经病得很虚弱,无法上朝,命令众多臣工去拜见太子于文华殿。 第二天,朱瞻基就已经在病床上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了,朱瞻基急令大臣起草遗诏,由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此时朱瞻基身体已经气若游丝,奄奄一息了;在第三天,朱瞻基终于支撑不住,驾崩于乾清宫,终年三十八岁。 也就是说朱瞻基在短短的癸酉、甲戌、乙亥三天患病,然后在宣德十年的正月初三意外死去,可见他的离世很快很仓促,因此死因非常可疑。 而史书上对于朱瞻基的死也记载的特别含糊,因此很多人好奇,朱瞻基正值壮年,为什么如此年轻就突然早逝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朱瞻基短命属于家族遗传 朱元璋活了71岁,朱棣终年65岁,朱棣可能传下了某些遗传疾病,导致永乐这一系子孙普通短命。 朱瞻基的父亲是朱高炽,朱高炽47岁登基,不到一年就暴毙,其实除了朱瞻基以外,如果综合对比明朝其他皇帝的寿命,就会发现除了朱瞻基短命以外,明朝的其他皇帝也是短命。 明仁宗朱高炽终年47岁,明英宗朱祁镇病逝的时候38岁。朱祁钰病逝的时候终年30岁,明宪宗朱见深,因为万贵妃之死悲伤过度数月后过世,终年41岁,明孝宗朱佑樘病逝的时候终年36岁,明武宗朱厚照落水后瘫倒在地,终年31岁。 明光宗朱常洛死于红丸,终年39岁,明熹宗朱由校落水生病,终年23岁,最后一任皇帝是崇祯朱由检,在景山自缢身亡,终年33岁。 通过朱瞻基家族皇帝的寿命对比发现,朱瞻基的短命在很大程度上和家族遗传有关系,有可能是家族遗传疾病,导致壮年早逝。 过度服用丹药 朱棣在位期间,就偏爱各种丹药,他的后代自然也对道士和丹药情有独钟,认为丹药可以延年益寿。 但是古代的丹药是多种化学品作为原料,放入丹炉等容器内,经过高温处理,最后提炼成的一种混合物,含有严重的铅和汞,时间一长,经常服用的话,自然就侵害身体的肝肾脏,导致过早的丢掉性命。 高负荷的工作压力 朱瞻基多才,博通文艺,还善画花鸟,并不好色,不会纵欲过度,他的短命还因为他的超工作负荷压力。 生在皇家,朱瞻基从小就亲眼所见自己的叔叔们和自己的父亲争夺皇位,深感皇位来之不易,因此朱瞻基在位期间,没有压倒一切的外忧内患,没有党派之争,没有政策纷扰,官府工作有效,经济也得到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宣德朝属于明代的黄金时代。 朱瞻基在位期间取得了不俗的治国成绩,但是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在中央集权的制度下,很多事情皇帝都是亲力亲为。

谢邀,明朝没有昏君

有人肯定要说我扯淡了,说我是明粉了

之所以说明朝昏君多,是因为明朝所谓的“宦官专权”比较严重,如果不是皇帝昏庸、皇帝“不务正业”、皇帝不上朝,皇帝炼丹、皇帝玩打仗、皇帝出宫玩、、、、怎么会有这么多太监专权呢?

太监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真的都是坏的,文官真的都是好的吗?

太监最大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听名字就知道,不是正式官员,是皇帝的身边人,属于内庭官员,而文官集团代表的是外廷官员。

内外庭是干嘛的?汉武帝开始用内庭制衡外廷,之后一直沿用,其他朝代都是太监和文人,明朝先也是文人,后来文人逐渐成了文官集团,于是就还用太监组成的内庭来制衡文官集团。

有人说,文官集团都是好的啊,东林党也都是好的啊,都是忠臣啊,问题是,没有制衡机制的权力,哪来的忠臣?

文官集团没有了制约,于是就想着架空皇帝,让皇帝退出决策层,只有一个吉祥物,皇帝当然不愿意,

问题是,文官集团抱团对抗皇帝,皇帝怎么办?内庭的宦官集团应运而生。

但如果皇帝是个正常皇帝,这种听任太监乱国的行为,你怕不怕舆论的压力?

所以你看汉武帝突然昏庸、武则天突然昏庸、高祖皇帝突然昏庸,于是一群酷吏、某某小组应运而生,于是开始祸乱国家,五胡十六国的皇帝突然昏庸,突然神经病发了,随意杀人,把爱妾杀了,爱妾的妹妹杀了,把头拿上酒桌。

明朝皇帝也是一样,想任用太监,于是也只能昏庸一下,于是明朝皇帝开始昏庸,开始做木匠、开始玩豹房、玩打仗、开始炼丹、、、太监就有组织的打压文官集团。

当文官集团被收拾乖了,皇帝突然醒悟,联合文官集团收拾太监。明朝二百多年,有权势的太监很多,能威胁皇权的没有,为什么?他们只是皇帝的附庸,皇权的代言人而已。

而最后话语权掌握在文官集团和满清手里,他们当然抹黑皇帝和太监了。

正德:强抢民女,视朝纲如儿戏(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奈何偏生在帝王家,这一生是怎么闹腾怎么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昏君。

嘉靖:纵容臣下,虐待宫女(天天吃重金属丹药,为求长生不老有点变态了,在位没有什么惠民政策),昏君。

万历:有始无终,懒政怠政(这个人只管大事,不管小事,真的很懒,懒也可以,把人事工作安排完在偷懒呀),昏君

天启:不理朝政,纵容阉党(木匠手艺是挺不错,朝政所托非人,木匠得分满分,皇帝得分。。呵呵),昏君

崇祯:志大才疏,刻薄寡恩(那种天天告诉你加班光荣就是不给加班费的老板,没事还给你下套,一不小心还得提防被砍了),昏君

这个要看界定的标准是什么,明朝的皇帝也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不足,要拿圣人的标准去要求皇帝的话,别说明朝,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明君。

如果不双标的话,明十六帝没有一个昏君或暴君,包括后面的南明也没有昏暴之君。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王夫之的一段话:“明兴,家法忠质,宫廷清洁,无别馆离宫之崇饰,无龙舟、步辇、驰道旁午之游观,无置骑飞舸,千里割鲜、铜狄花石之供,无算车、料产、均输、酒酢、子母责息之利谋,观道尽矣。而贪沿下游。极重不复者,法教不施,而风俗苟简也”,这段话前面的任何一件事,只要做了,就比明朝皇帝被批评的最狠的事情严重。最后一句指出的是问题,但和皇帝没有关系。

谁敢说有,谁敢!我大明怎么可能有昏君,谁敢说有我们明粉跟谁急,谁敢说有谁就是满遗,谁就是汉奸卖,我们骂臭他祖宗十八代。夺命皇帝洪武叫乾纲独断,玩命皇帝永乐那叫开疆拓土。短命皇帝洪熙那叫天不假年,蟋蟀皇帝玄德那叫天真淳朴,俘虏皇帝正统那叫威加四海,情圣皇帝成化那叫爱情至上。玩乐皇帝那是保持童年的天真。木匠皇帝天启那叫爱好劳动。宅男皇帝万历那叫修身养性。道士皇帝嘉靖那叫追求境界,红丸皇帝泰昌那叫魅力无边,暴戾皇帝那叫勤政爱民,哪有?我们那明朝哪有昏君!

这个要看怎么认知了。

如果说没有做好皇帝的职业,不能领导国家健康向上,蓬勃发展,不能让国民都过的好,有饭吃,自己却吃的挺好,不乏女人的话,那么估计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百分之八九十的都是昏君。

如果是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对国家和民众犯下罪行的君主是为昏君的话,不仅是清朝没有,明朝也是没有的。历史上能达到夏桀商纣的,本来就没几个。剩下的皇帝来说,都是有自己的毛病的,比如所谓的无昏君的满清,康熙暴虐,雍正暴虐,乾隆骄奢,嘉庆平庸,道光窝囊,咸丰同治光绪更一个比一个窝囊。甚至溥仪都成了康德了。相比起来,明朝的皇帝,也不比这些人差。

和清朝不同的是,明朝的皇帝职业是极其不好干的,除了开头的洪武和永乐,剩下的诸位整天活在大臣们的阴影里,动不动就被骂作昏君,但要说真都是昏君,恐怕明朝也维持不了二百多年了。这倒不是明粉的见识,而是历史的事实。

就拿明朝最出名的反面典型朱厚照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主张,这跟文官的行政理念冲突,就被文官写成了昏君,这位昏君其实就是个想要建功立业的冲动年轻人而已,从正德皇帝自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可以看出来。然而在文官的制衡下。无事可做的正德皇帝只好带领一群太监和武将,突破正常行政秩序,前往塞外征伐蒙古。所有的昏君应有的素质他可一概没有,比如杨廷和屡次阻止朱厚照的行为,但他非但不怪罪,相反对杨廷和敬重有加,除了厚待杨廷和等重臣外,,对于许多得罪他的大臣,他非但不恨,相反却非常敬佩。比如他北巡的时候,欲取道宣府去草原地区。但宣府御史张钦拒绝为他打开城门。僵持多日后,朱厚照还是趁着张钦去外地视察的机会,才得以进城。他南巡扬州,在当地恣意玩乐,扬州知府蒋瑶非但不逢迎,相反处处和他“针尖对麦芒”,朱厚照向蒋瑶索取银两,蒋瑶拿着自己老婆陪嫁的首饰哭穷说:我家里就这些东西,皇上您看着办。朱厚照又向蒋瑶索取当地的特产琼花,蒋瑶反而嘲讽说:“琼花这东西我们这里原来有,但自从宋徽宗被抓走以后,它就绝迹了。”其实是嘲笑朱厚照是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就这朱厚照也没有生气,直接就没有算了,转身走人罢了。

朱厚照在位时期,通过杨廷和主持的赋税调整,改变了自朱元璋起江南赋税过重的局面,从正德八年(1513年)起在江南全面推行的赋税改革,既减轻了江南当地百姓的负担,更使从弘治晚期开始,江南地区拖欠中央累积十年之久的赋税,仅经两年时间就全部还清。国家财政状况大大好转。并通过强化市舶司的收税职能,增加外贸收入,打开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扩大了政府税源。他在位十五年,国家的实际财政收入,其实要高于他父亲十八年“弘治中兴”时代。

这样的“昏君”可是昏君?相比起来,其他那些荒唐还不如朱厚照的明朝皇帝恐怕也算不上昏君了吧?

明朝当然有,任何朝代都有。当然明朝也绝对不是有人说的都是昏君,或者昏君很多,在我看来,明朝的皇帝大多是一智一昏!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是一智一昏,只不过大家被他们的光芒掩盖了,忽略了他们的昏,或者说大家对明朝第一印象都不好,听到的基本都是皇帝不好的事情,所以大家都以为明朝皇帝昏庸。

举几个例子,唐玄宗,人们都知道他的开元盛世但是很少有人在意他天宝之乱,比如乾隆,大家都知道他的康乾盛世,都忽略了他宠信和申晚年国库空虚,官场。再比如英明如汉武帝,晚年不免也有穷兵黩武,以及诬骨之祸。如此英明的帝王们尚且有不足之处,何况他人。

咱们再说明朝,英宗虽然有土木之变和杀于谦的污点,但是统治前期三杨在位,统治后期诛杀石哼,曹吉祥,任用李贤,也不能说他多么昏庸啊。成化皇帝,人们只看到他用汪直,宠信万贵妃,但是成化皇帝收河套,梨庭女真,平定广西,解决荆楚流民,任用李贤商洛,在位二十三年,这么多作为只因为一个西厂就否定了成化新风吗。正德皇帝虽然胡闹,但是诛刘谨,平安化王,宁王叛乱,亲征蒙古能够否定吗。嘉靖虽然二十年不朝,但是前二十年开创嘉靖中兴,后二十年解决了困扰明朝建国就有的倭寇之乱,难道能定义为昏庸?史书尚且肯定为要亦中材之主啊。隆庆皇帝在位只有六年,但是也是改革的六年,著名的隆万改革听过的人不多吧!万历皇帝三十年不朝,的确有他的过错,但是万历中兴,万历三大征都实实在在的啊,讲功劳归功于大臣张居正,将混乱归功于皇帝,难道这不可笑吗。没有皇帝的支持,张居正又有什么作为呢!而张居正自己生活奢侈,确教导万历勤俭持家,史书记载万历早期连赏宫人的前都得打欠条,这不是张居正的失败吗?天启昏庸我不辩解,但一句忠贤可计大事,让我看不懂他。

我们看看明朝这些皇帝,有人智多一些,有人昏多一些,但又有几个是真昏君呢,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做了时代所不能作的,比如周历王,收山川为国有,增加周室收入,但是我们想想后来的朝代茶马政策,难道不是国有吗,周厉王只是作了他这个时代不能作的而已,同理万历的矿税,正德的大将军,都是如此。

总结一下,明朝和其他朝代一样,明君昏君都是有的,不然如何能有近三百年天下,存在既合理,存在就有存在的意义,正德亲征不是贪玩,万历矿税也不是贪财,面对时代的困难,又有几个人能正确抉择呢!

明朝前后一共有过16位皇帝,不过其中有几位皇帝的在位时间非常短。包括明惠帝、明仁宗和明光宗。其他13位皇帝则出了很多昏君,越到后期昏君越多,比如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明熹宗等等。

明朝的昏君出现首先与皇室的教育有关。明朝皇室的教育是很成问题的,这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底层有很大关系。明朝以前,历朝都有经筵制度,该制度专门为皇室成员的教育而设立。不过到了明朝经筵和日讲制度都没有很好的持续下去。

明朝后期的皇位的不正常交替也是导致昏君出现的重要原因。从明武宗溺死后,明世宗入承大统开始,皇位经历过几次不正常的交接,因而一些没有准备好的王室宗藩成为了皇帝,自然也就出现了贪图享受的情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的两千多年出过很多昏君,但是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这样,有那么多奇葩的皇帝。其中有一位帝王人称“蟋蟀天子”,平时最大的爱好竟然是斗蛐蛐,而且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位明君。他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其在位期间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仁宣之治”,奠定了明代前期社会的繁荣稳定,其功绩不输于朱元璋和朱棣。

其实朱瞻基即位时的国家并不太平,这主要得怪朱棣留下的烂摊子。

朱棣在位期间明帝国南征北战,四次出兵安南,五次亲征漠北,还施行了六下西洋、疏通大运河、迁都北京、营建天寿山陵墓等大工程。这些工程像大山一样压在了永乐后期并不富裕的国力上,整个国家都喘不过气来。更要命的是,朱棣还大肆诛杀建文一系的大臣,整个朝堂人人自危,更谈不上治国理政。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了,他数策并举,努力恢复国家稳定和发展。国家战略由扩张转为收缩防守,着手解决一系列内政民生问题,且大力安抚旧臣,把朝廷从血腥高压的氛围中解放出来,明朝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但可惜的是,这位仁宗47岁便英年早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瞻基继承的就是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明朝:一方面,安南战乱并未结束,战事仍在消耗国力;另一方面政治制度还没完善,经济也没有完全恢复,财政支出还是紧紧巴巴。国内还有各路藩王这个定时炸弹威胁皇权,江南重赋问题又急需解决,朱瞻基接手的国家可谓是四面楚歌。

在“地狱难度”的开局下,朱瞻基先是拿藩王这个心腹之患开刀,先发制人亲率大军奔赴乐安,平定了皇叔汉王高熙的叛乱。他又在此基础上来了个釜底抽薪,纵容地方卫所抽调各地王府的护卫,削去了藩王的兵力。同时,朱瞻基对藩王的行为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规定,使藩王的地位待遇一落千丈。到了宣德末年(1435),藩王的军事势力已经差不多被彻底剪除,这样一来,老祖朱元璋设想的藩王拱卫皇权的制度基本名存实亡。

在内政方面,朱瞻基完善了内阁制度,建立了司礼监联合辅政的体制,填补了皇帝和六部之间上传下达的空隙,臣僚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弱。为了更好地监督地方官员,解决地方上贪坏问题,朱瞻基又设立了巡抚制度。巡抚在地方上一待就是一二十年,他们越过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后来渐渐成为省级的最高负责人,该制度对明朝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他对都察院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扩大了御史的权力,使他们可以监察到政务的方方面面;还加强了司法体制,重审了许多疑案,令冤假错案得以昭雪。在民生方面,针对大运河运粮时消耗大、费时误农的弊端,他改革了漕运,改“支运”为“兑运”,减轻了运户的运费负担。在科举制度上,他平衡了南北中不同地区的考生录取比例,让朝廷更好地吸纳各地人才。

国防军事上,朱瞻基主要实行安抚议和、缩边防守政策。由于在安南地区几次战事不利,再加上朝廷的主要防御重点在北方蒙古上,他只好与安南议和,承认其独立。虽然有损国威,但此举让国家脱离了安南这个战争泥潭,每年节省无数人力物力。对于北方蒙古,朱瞻基防守安抚两手抓,优厚对待蒙古降将,对待犯边的北蒙人只是驱逐为主,并不主动出击。柔和的边境政策确实有所成效,其在位期间,明蒙边境维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势。

在稳定的社会治理下,国内政治较为清明,臣民各司其职,经济文化方面相对于永乐时期都得到了较大改观。结合之前明仁宗的统治,这二朝被并称为“仁宣之治”,是明朝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朱瞻基的改革也留下了不少隐患,比如宦官地位的大幅提高。朱瞻基确立的内阁制度给予了宦官代行“批红”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以代表皇帝御笔,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

朱瞻基对宦官的宠信导致了其权力空前膨胀,势力伸到了军政的各个方面,宦官恃宠而骄,祸乱纲常,贪暴害民,胡作非为,可是朱瞻基本人对此置之不理。虽然宦官在朱瞻基在位期间不敢过于放肆,但朱瞻基去世后,由于明英宗朱祁镇治国无能,宦官王振当权。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入侵,英宗听信王振谗言亲征北伐,导致了“土木之变”,二十万京师精锐在土木堡失陷。

总体来说,朱瞻基是个明君,他革除了前朝的某些弊政,加强了中央集权,让明朝在永乐盛世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被动防守的边境政策虽为国家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在表象下四周邻国却是暗地里蠢蠢欲动。他在位期间纵容宦官和武将的贪腐,使得边境火器走私严重,大明边境被渗透成了筛子。再加上给了宦官过大的权力,皇帝一旦怠于政务,司礼监便会趁机窃柄专权。朱瞻基对宦官的宠信最终酿成了宦官之祸,明代太监擅权可以说是自他而起,“历代奄祸,岂非皆自宣宗造之!”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