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北京电视台 > 新华中文在线直播

个税抵扣项目和标准(六项个税抵扣细则明年实施)

发布时间:2022-05-19 12:14:10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个税抵扣项目和标准(六项个税抵扣细则明年实施)

六项个税抵扣细则,纳税人可以根据个人个税专项扣除细则来比对个人条件,如果满足条件的,那么可以填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申报信息表,下面是关于六项个税抵扣细则。

六项个税抵扣细则1

1、子女教育:每年定额扣除1.2万元

享受条件:

子女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扣除标准:

子女教育按照每个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扣除方式:

可以选择由父母一方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照每月500元的标准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扣除时间:

学前教育阶段,为子女年满3周岁当月至小学入学前一月。学历教育,为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入学的当月至全日制学历教育结束的当月。

2、继续教育:每年定额扣除3600元或4800元

享受条件:

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

扣除标准:

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

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

扣除方式:

个人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符合规定扣除条件的,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扣除,也可以选择由本人扣除。

扣除时间:

学历(学位)继续教育,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入学的当月至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结束的当月,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最长不得超过48个月。

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为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

3、大病医疗:超过1.5万元的部分每年限额8万元据实扣除

享受条件: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

扣除标准:

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扣除方式:

可以选择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

扣除时间:

为医疗保障信息系统记录的医药费用实际支出的当年。

4、首套房贷款利息:每年按1.2万元标准定额扣除

享受条件:

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购买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住房贷款)利息支出。

扣除标准:

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

扣除方式:

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其贷款利息支出,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买的住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双方对各自购买的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扣除时间:

贷款合同约定开始还款的当月至贷款全部归还或贷款合同终止的当月,扣除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40个月。

5、住房租金:最高每月定额扣除1500元

享受条件: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纳税人的配偶在纳税人的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的,视同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

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标准:

(一)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

(二)除第一项所列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

扣除方式:

住房租金支出由签订租赁住房合同的承租人扣除。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

扣除时间:

租赁合同(协议)约定的房屋租赁期开始的当月至租赁期结束的当月。提前终止合同(协议)的,以实际租赁期限为准。

6、赡养老人:每月按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享受条件: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扣除标准:

(一)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二)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

扣除方式:

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者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约定或者指定分摊的须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扣除时间:

为被赡养人年满60周岁的当月至赡养义务终止的年末。

6项专项附加扣除对于计算个税的影响

个税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举个例子:

已婚人士小李在北京上班,月收入1万元,“三险一金”专项扣除为2000元,每月租金4000元,有一子女上幼儿园,同时父母已经60多岁。

起征点为3500元的情况下,没有专项附加扣除,每月需缴纳345元个税;

起征点为5000元的情况下,没有专项附加扣除,每月需缴纳(10000-5000-2000)×3%=90元个税。

根据新政策,小李就可以享受住房租金1200元扣除、子女教育1000元扣除、赡养老人1000元扣除(跟姐姐分摊扣除额),所以,个税=(10000-5000-2000-1200-1000-1000)×3%=0元。

六项个税抵扣细则2

1、子女教育。年满3岁的子女正在进行学前教育,或子女在进行全日制的学历教育,那么可以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申请个税抵扣,如果纳税人有多个子女都符合条件,那么每个子女都可以享受1000元的扣除额度。具体的扣除人可以由父母选择确定由一方进行扣除,也可以父母两人分别扣除500元;

2、继续教育。纳税人本人如果正在进行学历、学位教育,或者是在进行技能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那么可以申请个税抵扣。进行学历教育的纳税人可以享受每月400元的扣除额度。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纳税人在获得相关证书的当年可以一次抵扣3600元。

3、住房贷款利息。纳税人或其配偶单独或者共同贷款购买的房屋为境内首套住房,并且目前正在还贷,那么可以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进行扣除,最长扣除期限为20年。

4、住房租金。纳税人本人及配偶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每月有住房租金支出,那么可以申请住房租金个税抵扣,抵扣额度根据工作地区不同,分为1500元、1100元、800元三个标准。注意住房租金和住房贷款利息不同同时享受。

5、大病医疗。在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的部分金融如果累计超出15000元,可以按照实际发生金额申请大病医疗个税抵扣,最高抵扣额度为8万元。

6、赡养老人。只要有一位被赡养人年满60岁,就可以申报个税抵扣,被赡养人是指父母、以及子女均失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每月扣除标准为2000元,独生子女可以一人享受2000元,如果是非独生子女,需要分摊2000元额度。

纳税人可以根据个人个税专项扣除细则来比对个人条件,如果满足条件的,那么可以填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申报信息表,填写好后可以选择交给纳税单位,也可以自行申报。

六项个税抵扣细则3

第一步:将个人情况与6项“专扣”对照,看看自己符合几项。

6项专项附加扣除指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瞻养老人。

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政策需要有子女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扣除年度有子女满3岁且处于小学入学前阶段;(二)扣除年度有子女正在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

子女教育的扣除主体是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包括生父母、继父母、养父母,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比照执行。子女教育的扣除标准是按照每个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即一人每月1000元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即一人每月500元扣除。只有这两种分配方式。

继续教育专项扣除需要满足条件:扣除年度内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或者扣除年度取得职业资格或者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相关证书。

瞻养老人专项扣除需要满足条件:扣除年度有一位被赡养人年满60(含)岁(被赡养人包括:父母、子女均已去世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且属于赡养人约定分摊的或被赡养人指定分摊的,需已经签订书面分摊协议。

住房租金扣除和住房贷款利息扣除只能二选一,不能同时享受。

住房租金支出专项扣除需要满足条件:本人及配偶在主要工作城市无自有住房,扣除年度未扣除住房贷款利息支出;本人及配偶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该扣除年度配偶未享受过住房租金支出扣除。

租房租金扣除标准:(一)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二)除第一项所列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需要满足条件:本人或者配偶购买的中国境内住房;属于首套住房贷款,且扣除年度仍在还贷;住房租金支出和住房贷款利息支出未同时扣除。住房贷款利息扣除的标准,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

也就是说,比如你目前税前薪资是8000元,你自己目前符合以上6条中:住房租金这1条(减1000元)、子女教育1条(减2000 ),这样你需要扣除的税:8000-1000-2000-5000 (法定扣税线)=0 (不用扣税)。

第二步:报信息

无论纳税人选择在扣缴单位发工资时享受扣除,还是选择在次年自行向税务机关办理汇算清缴申报时扣除,都仅需填报“专扣”信息表相关信息即可。

目前,“专扣”信息表有四种填报方式:

一是下载手机App“个人所得税”填写(将在12月31日开通);二是登录各省(区、市)电子税务局网站填写;三是填写电子信息表;四是填写纸质信息表。

从现在起到2020年6月30日,我们都可以进行个人所得税的汇算清缴。欢迎@阅城写作坊,获得个税汇算清缴问题解答。

个税抵扣项的申报,作为个人所得税计算应退税额和应补税额的计算基础之一。

关于个税抵扣项,大家都会有问题,下面,阅城为您详细讲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个税抵扣项是什么?

个人所得税的抵扣项,顾名思义就是让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基础减少的部分。

个人所得税=计税基础*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税抵扣项包括三险一金、个税专项扣除、其他抵扣项等等。

个税专项扣除共六项: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及住房租金。根据自己符合的项目,下载个税APP进行填报即可。

第二,个税抵扣项对个税退税的影响

2019年度汇算应退或应补税额=[(综合所得收入额-60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捐赠)×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019年已预缴税额

看上述公式我们知道了,个税抵扣项越多,交的个税越少,所以,个税抵扣项越多越好。

这里面,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是由你任职受雇单位决定的。有些人的单位是国企、大企业,在社保方面,完全按照国家政策,社保上的标准按照工资来,三险一金就扣的多。

有些人在私企,小企业,企业和个人商量,按照低标准上社保,个人多拿点。于是三险一金就比较少。

比如,按照北京市的标准,同样在北京市任职的两个人,单位和他们谈的收入一样多,因为缴费标准不一样,到手工资差很多。

2019年北京社保缴费基数

  养老保险:3613元-23565元(职工);4713元-23565元(机关单位)

  医疗保险:5557元-27786元

  生育保险:5557元-27786元

  失业保险:3613元-23565元

  工伤保险:4713元-23565元

就拿养老保险为例,两位年龄一样的人A和B,都是在企业任职,收入均为25000元。

A按照缴费下限,个人养老保险缴费金额是3613*8%=289.04元。

B按照缴费上限,个人养老保险缴费金额是23565*8%=1885.02元。

第三,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详细讲解

1、子女教育支出

子女的教育支出,从子女33周岁开始,到小学、中学……一直到博士毕业,均可以享受这种扣除。

扣除额是,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扣除额。有一个子女的,每个月扣除额1000元。有两个子女的,每个月2000元,以此类推。

父母均可以,按照各自50%的额度扣除。比如一个子女,可以父亲每月扣除500元,母亲每月扣除500元,或者由一方每月扣除1000元。

2、继续教育支出

如果是接受境内学历学位教育,400元一个月扣除额,最长不超过48个月。

如果是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或者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每年3600元扣除额。

3、大病医疗

基本医保相关医药费,除去医保报销后相关的支出,个人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在80000元内的,据实扣除。就是说,你在医保外自付部分花了X元,15000<X<80000,就扣除X元。

本人医药费,由本人或者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医药费,由父母一方扣除。

4、住房贷款利息支出

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偿还期240个月之内,每月扣除1000元。

本人未婚:本人扣除。

本人已婚:可选择本人或者配偶扣除。如果本人和配偶在婚前各自首套买房有贷款利息支出的,选择一套房由购买方扣除,或者双方各自扣除自己那套的一半。

住房必须在中国境内。此项专项扣除不得与房租支出扣除同时享受。

5、住房租金支出

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住房,租房居住的纳税人可以扣除此项。不同城市的标准不同,每月扣除额是1500,1100,800三档。

本人未婚:本人扣除。

本人已婚:如果本人与配偶的主要工作城市相同,谁承租谁扣除。如果本人与配偶的主要工作城市不相同,分别扣除。

6、赡养老人

有赡养义务的子女,赡养一位及以上60岁以上的父母,或者子女均去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支出。

每月扣除额,独生子女是2000元。非独生子女,共同扣除2000元额度,但是每人不超过1000元。

关于非独生子女,每月的扣除额可以平均分摊,比如四个子女,每人500元。或者四个子女约定分摊,但是每个人都不能超过1000元。或者父母指定由谁分摊,也是不能超过1000元。

其他抵扣项

比如捐赠等,可以进行综合所得的抵扣,减少个税的计税基础,这个得看你有没有捐赠相关手续。

新个税出来,许多人不知道怎么做,尤其是专项扣除一大堆,许多人没时间看,所以也不知道怎么操作,其实并不难,以下简单说明,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简单说六项扣除就是: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及住房租金。

那么怎么申报?

分四步:1、收集信息:父母、子女、配偶身份证信息,首套住房贷款合同、租房合同等

2、实名注册: 手机下载个人所得税APP,完成实名注册。

3、提交信息:将收集的父母子女等信息填入个税APP,选择扣缴义务人,提 交就行了。没有扣缴义务人可以选择自主综合申报,然后提交。

4、申报: APP里填写了扣缴义务人的,就不用管了,由扣缴义务人申报,没 有扣缴义务人的,自行前往税务大厅申报,或在次年的3月1日至6 月30日前往税务大厅办理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

4种方式,国家税务局下载纸字版或者电子版的个税申报表,用app \"个人所得税app\"

微信公众号“亿企薪税宝”

找专业人士,付点酬劳就行@稅医生

10月2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根据《征求意见稿》,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纳税人全都符合条件最多可以扣除115200元/年。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是此次个税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中国自个税征收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突破。”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张依群认为,从明年1月1日起,在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六项个人所得税附加扣除,将会大大减轻我国家庭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增强家庭的消费能力,调整家庭消费结构,对于加快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改善居住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以消费为引导,带动诸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征求意见稿》规定,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在纳税人本年度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本年度扣除不完的,不得结转以后年度扣除。根据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支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

根据《征求意见稿》,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方面,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方面,纳税人接受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支出,在规定期间分别按每年4800元(每月400元)和每年3600元定额扣除。

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方面,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自负医药费用超过1.5万元部分,可在每年6万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方面,纳税人本人或配偶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偿还贷款期间,可以按照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标准定额扣除。非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纳税人不得扣除。纳税人只能享受一套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扣除。

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方面,住房租金根据纳税人承租住房所在城市的不同,按每年14400元(每月1200元)、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每年9600元(每月800元)定额扣除。

《征求意见稿》指出,纳税人及其配偶不得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方面,纳税人赡养60岁(含)以上父母的,按照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标准定额扣除,其中,独生子女按每人每年24000元标准扣除,非独生子女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扣除额度。纳税人赡养2个及以上老人的,不按老人人数加倍扣除。

张依群表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实施,不仅是我国税制改革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而且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让百姓以更加轻松的姿态、经济以更加充沛的活力、社会以更加扎实的自信应对国内外更加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京亮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