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江西电视台 > 江西红色经典在线直播

翻译腔(翻译腔经典句式译腔的经典句子)

发布时间:2022-06-01 17:47:52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网友上传   我要投稿

翻译腔(翻译腔经典句式译腔的经典句子)

“翻译腔”出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译制片,那时候的中文配音用的一般是不怎么接地气的直译,因为要配合口型导致腔调也比较刻板,但不可否认,经过老一辈配音演员的加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而这类强调也被称为翻译腔,虽然有点怪,但却十分经典。


 之后很多的配音作者都会用翻译腔去玩梗和二创配音。 翻译腔经典句式: “哦~我的上帝啊!过来瞧瞧,我的老伙计,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们为什么不XXXXX” "真是见鬼,难以置信,这该死的XX,我要用靴子狠狠地踢你的屁股,我发誓我会这样做” 

很多人在英译汉的时候喜欢逐字逐句地翻译,觉得如果不把英文中的每一个词都翻译出来就是不够准确,导致最后翻译出来的句子非常古怪,根本没有中国人会如此讲话。

首先,要端正一个态度:

不是把每个词都翻译出来才是好翻译,符合翻译语言的使用习惯才是好翻译,语义没有歧义即可!

所以,我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要找到一个平衡,要是翻译出来的句子既包含关键信息,又符合汉语的逻辑。

因此,我在翻译文献的时候遵循两大步骤:

一. 找出必须要翻译的关键词

拿到一句话,通读一遍,把其中出现的专业术语标出来。这些词语可能以动词和名词为主。既然是翻译带有专业背景的英文文献,那么这些词是万万不可随意改动的,必须按照词典中的意思进行翻译。因此,在这一步,把这些词找出来,并把它们的意思标注在旁边。

二. 把剩下部分打乱,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在把“必须直译”的词找出来之后,那么这个句子剩下的部分的功能,只是在使这句话在英语语法上正确,所以你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把它重新整合在正确的汉语语法框架内。显而易见,直译可能就不再适用了,因为汉语和英语的语法完全不同。你可以大胆地根据中文行文的习惯,重复某些词语,或者把句子拆成多个短句。

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There are many wonderful stories to tell about the places I visited and the people I met.

译文1:我有许多有关我所访问过的地方和遇到的人的奇妙的故事要讲。

译文2:我访问了一些地方,遇到了不少人,要谈起来,奇妙的事可多着呢。

I have never had much patience with the writers who claim from the reader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

译文1:我对读者要费力气才能看懂他们的意思的作家一向是没有多少耐心的。

译文2:有些作家,读者要费力气才能看懂他们的意思,我对这样的作家一向是没有多少耐心的。

看到这些例子你有什么感触?

英语和汉语的造句逻辑是不一样的。总之,记住这些原则,然后多加练习,你翻译出的东西就会让人看得越来越舒服。

1)简单句直接调整语序按汉语语法输出。

2)长难句翻译可以划分为几步:

1.断句,分清有几个意群,这句话有几层意思;

2.每个意群/分句之间的关系(因果/解释说明/修饰等);

3.按汉语习惯调整语序。

注意:翻译时,不要急于查陌生单词的词意,重在理解句意;个人理解翻译的主要目标是准确传达源语思想、符合目标语受众的语言习惯。

多看外语原文,边看边理解,逐渐可以适应源语语系的行为习惯。

在自己英文很差但是又需要翻译英语句子的情况下,最好使用翻译软件作为自己的翻译工具,比如我一直在使用的手机翻译工具 语音翻译器,支持中英文语音翻译和文本翻译,翻译结果很精准。

操作步骤:

第一步:在手机应用市场中打开我们的语音翻译器,打开后在语音翻译和文本翻译中,我们选择语音翻译模式。当然不喜欢语音翻译的朋友,也可以选择文本翻译模式。

第二步:选择语种,源语种选择英文,目标语种选择中文,点击源语种和目标语种中间的交换按钮,即可交换翻译对象。

第三步:进行英语翻译中文,点击最下角的英文标志按钮,开始录入英文语音,录音完成后,点击最下角的完成按钮,开始进入翻译页面。

第四步:翻译页面,翻译的结果会以中英文字与语音播放两种形式出现,同时在文本框有一个喇叭标志按钮,点击后可以进行语音重复播放。

第五步:进行中文翻译英文,点击最下角的中文标志按钮,点击后说出中文,录音完成后点击完成按钮,开始中文翻译英文。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前不久,《复仇者联盟4》在全国热映。在网上买票时,评论君发现,影院中投放的多是原声版本,想找国语配音版并不容易。想来也是,钢铁侠和绿巨人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多少有些“违和”。但在二十年前,局面截然相反,银幕上的外国电影还是一水儿“翻译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提起翻译腔,很多人会想起译制片奇怪的配音。“老伙计,看在上帝的份儿上,我们为什么不坐下喝杯咖啡呢?”“见鬼,小心我用靴子狠狠地踢你的屁股”等名句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微博上曾掀起一场关于“翻译腔是好是坏”的讨论,网友观点不一。支持者多是怀旧派,他们认为,风格化配音开创了译制片的黄金时代,让佐罗、杜丘等角色风靡一时,那独特的声线已成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反对者则认为,生硬拗口的翻译,失去了原作的美感。观看原作的人越来越多、配音演员越来越少,客观上表明了人们对翻译腔的态度;即便如《变形金刚》《寻梦环游记》等备受好评的译制片,其配音也已脱去了模式化的腔调,更有生活气息。

如果说电影的翻译腔由译者和配音师共同促成,那么纯文本的翻译腔则是不同文字“短兵相接”的直接体现。不可否认,译者不晓原意造成的佶屈聱牙、语义不通,是翻译腔的来源之一。但老实说,在表音字母和表意文字之间铺设桥梁,把外文的用词语序、把口语俗语乃至“掉书袋”的表达、把双关修辞和褒贬语气转化为明白晓畅的中文,殊为不易。一位青年译者说:当你打开艾略特的《荒原》,打开奥登的《阿基里斯之盾》,你会被诗歌所蕴含的万千意象所震撼,无论译者怎么努力,好像都无法达到他的一成功力。翻译是两种书写系统、两种文化对话的复杂命题,面对“抗译性”强的文本,翻译腔在所难免。

有的时候,翻译腔甚至是译者有意为之。文学译著的“别扭劲儿”营造了一种距离感,它告诉读者: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异国他乡而不是现当代的胡同弄堂,读者不必沉溺其中、失去理性;思想经典的准确、生涩,提醒读者莫一时图快、与重要范畴失之交臂。这也为我们评价翻译腔提供了启示:信息准确重要,还是表达流畅重要?翻译是原作传声筒,还是译者再创作?“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是否普适?毋庸置疑,歪曲原意、难以卒读的译文断不可取;但表达与表意、本意与诗意,如同难以兼顾的跷跷板。正如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所说:从严格的逐字翻译到忠实而又自由的重述,到模仿、再创造、变化、解释性的对应,可以排成一个连续性的光谱……从哪一点出发,都可以产生精彩的译文。不同文本,不同读者,需要不同的翻译,翻译腔未必一无是处。

有人说:“翻译腔”是一个伪概念,因为当人们诟病它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时,忽视了翻译对中国语言的塑造。这一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指出了一个更深层的现实:我们在讨论“翻译腔”时,离不开现代白话文这一准绳,但白话文并非静态的存在,评价译作时并没有最美的汉语范式。回顾历史,从印度佛经,到英法经典,异域文字的翻译为中国语言注入活水。曾经看起来蹩脚的语序,启发了鲁迅、朱自清等白话文大师;百年前生僻的词汇,不少已成为时下使用的汉语。语言系统,唯其开放,方能长久。这恐怕是我们面对翻译腔时应有的胸怀。

需要共勉的是,我们也应当培养一种“语言自觉”。毕竟,现代白话文也已从牙牙学语的幼年进入表达自如的成年。我们欢迎更有表现力的词汇、更周密的语言结构,但也拒绝那些徒有其表的西式表达。“他个子高”已经说明意思,何必加上系词说“他的个子是高的”?几个短句表达利落,何必连缀成一个冗长的定语?上下文语义自连,何必用大量从句叠床架屋?作为汉语的使用者和创造者,作者、译者,乃至正在说话的你我,少一点“拿来就用”的翻译腔,多一分语言的自觉,汉语就会更美更完善。

这正是:多元文化沟通,译介难免有腔。莫忘母语流变,使用还需思量。

大家晚安。

(文|石羚)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