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湖北电视台 > 湖北教育在线直播

吃茶去的禅意(赵州禅师吃茶去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6-04 11:41:57   作者:流水随风   来源:网友上传   我要投稿

吃茶去的禅意(赵州禅师吃茶去是什么意思)

当年赵州禅师主持河北观音寺的时候,从远处来了两位僧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禅?禅师指的一位僧人问道:你来过吗?僧人答:没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位:你来过吗?另一位僧人答:曾经来过一次,禅师又说:吃茶去,这时寺里的监院不明白了,问:赵州禅师,来过的吃茶去,没来过的也吃茶去,师傅,你这是何意啊?赵州禅师答到:监院,吃茶去。

 吃茶去,参禅去,都是自己的事,别人是代替不了的,禅的境界本来就是无形无相的,不可说的,你非要问,也只能讲一讲通往禅境界的方法,所以禅师告诉我们吃茶去,不是享受去,更不是让你去论茶的好坏去,是告诉你吃茶去,参禅去,修行去,都是你自己的事。

赵州禅师的这句“吃茶去”,是相当的精妙。在禅宗里,德山棒,临济诃,赵州茶,都是非常出名的禅语。

想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不要动脑子猜,禅不在思索里。

为什么他要先问你一句?而你一答,他就说“吃茶去”。重点就在这“一问”“一答”里,但初学人都会被他弄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从你来他这说起了,你为什么要到他这来?

来赵州这里基本都是听闻他是善知识,所以才来参见他的。是来闻听赵州的“禅法”与“佛法”的!

但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呢?

就是,体,用。除此之外再无一丝一毫“佛法”!

而赵州这一问一答间,就把佛法的体用,全部都说了。你若还不懂,他就是再口若悬河,你也依然不会懂!

这“吃茶去”就是教你“一心全体会,更无一法说。若能当下会,不做他儿孙”

所谓“吃茶去”,用现在的话说其实就“不要管其他的事情,自静即自安”。这种修行其实就是在“修自我”,并不是在修佛家的大慈大悲。试问:外面着火了,有人受伤害了,你也“吃茶去”吗?只有“求自安”的人才会这样的“吃茶去”。

再说一遍:这不是大乘佛教修行人的做法。

唐代赵州观音寺的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嗜爱饮茶。便常有外来僧侣吃茶取经,但也有好事者故意刁难。

从谂禅师的语录从宋朝开始便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有许多人在禅师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

赵州桥,吃茶去就是两个比较著名的典故——

赵州桥

僧问师:“久响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彴。”师曰:“汝只见略彴,且不见石桥?”曰:“如何是石桥?”师曰:“度驴度马。”

有远来的僧人故意挑衅从谂禅师说:“天下人都晓得赵州桥,名头好响,今天见了,也不过如此嘛,与独木桥也没什么区别”。禅师回敬他:你眼里只有独木,不见石桥?僧问:那石桥是什么?禅师说:就是能渡驴马的桥吧。高僧就是高僧,禅师如此委婉又有力量,佛法讲究修心,从善,渡驴渡马顺应了自然,又契合了教义。让远来的僧人哑口无言。

吃茶去

两僧来访,师问:“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一日,寺里来了两位僧人拜见他,从谂禅师便问其中一位:“你来过这里吗?”僧人答:“来过。”禅师回到:“吃茶去。”禅师又问另外一位:“你来过这里吗?”僧人答说:“没来过。”禅师仍回到:“吃茶去。”院监见此情景,便问禅师:为何来过的让他吃茶去,没来过的也让他吃茶去?”禅师对院监摆摆手说:“吃茶去吧。”

古人常把茶品,人品相提并论。茶,洁净淡泊,朴素自然,自守无欲。在习茶,品茶过程中,借助茶的灵性,自我感悟。使茶与崇尚觉悟的佛家思想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赵州桥,吃茶去

原话应该是“赵州和尚赵州桥,不如赏花吃茶去”

吃茶去,随意中却彰显兴趣的一句话,却是深藏着禅意与典故,成为一宗著名的丛林公案。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嗜爱饮茶,也喜欢用茶来打机锋。一日,寺里新来的两个僧人拜见他,从谂禅师便问其中一位:“你来过这里吗?”僧人答:“来过。”从谂禅师回到:“吃茶去。”禅师又问另外一位:“你来过这里吗?”僧人答说:“没来过。”禅师禅师仍然是这句话:“吃茶去。”引领僧人的院监见此情此景,便好奇地问:“禅师,为何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没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从谂禅师仍然对院监说:“吃茶去。”

我个人理解为:禅师跟第一个来过的人说去喝茶,是让他做当下最适合做的事情;禅师依然对第二个未来过的人说去喝茶,是让他知道当下最合适做的事情;禅师最后i蛮对院监去的询问让他去喝茶,是希望他知道当下喝茶休息的好时间,不要过多妄想。

当下时间,做最适合的事情,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无端生虑,徒增烦恼,无济于事。

此中妙义,在于“是谁”到此,“让谁”吃茶。禅宗机关,在于打破假我,指示真性。不管未到,曾到之人,还是在此之院主,具执假我,未见真性。故而“吃茶去”一语棒喝,。。。。。

禅宗问典,直承其义方好,此处勉强解释,不免蛇足。哎哎哎

应该不是赵州桥,是赵州和尚,此和尚因赵州桥而得名。吃茶去本不是一句禅机,是和尚随口而说的一句话,相当于入红尘去,而听一者以为从一禅悟和尚所说,就认为是机锋语,以至于相传千年。很无聊的一句话而已。

师(赵州)问二新到:“曾道此间本来无一物否?”云:“不曾道。”师云:“吃茶去。”又问另一人:“曾道此间本来无一物否?”云:“曾道。”师云:“蚩查去!”院主问:“和尚不曾道教伊吃茶去疾且治。曾道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本来无一物?”院主应诺。师云:“蚩查去:本来无一物!梦唤泡饮?”

茶禅一味,不可思议,只能心领神会,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亲自品味。能品出什么味,因人而异。而能从赵州茶这禅门公案里品出什么味,因人而异,千人千味。公案都是高僧大德行为语录,是渡化有缘人的当机垂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不可复制,赵州之后,再无赵州茶,各位学者都不必再执着于赵州的喝茶去是什么意思了。想知道,不如喝茶去!

哪有你们想的那么多?思量不中用,就是吃茶去嘛。奥对了,推荐你们看看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碧岩录,这本白话解释不错

答非所问: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公案

有些禅师在徒弟请教时,往往答非所问,让人摸不着头脑,唐代的赵州从谂禅师就有这种偏好。

例一

有人问赵州和尚:“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赵州回答:“我在青州做了一件七斤重的布衫。”

例二

有人问赵州和尚:“听说大和尚亲自拜访过南泉普愿禅师,有这么回事吗?”

赵州回答:“镇州那地方出产大头萝卜。”

例三

有人问赵州和尚:“狗子有佛性吗?”

赵州回答:“无。”

例四

有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回答:“庭前柏树子。”

那人道:“请大和尚别说这么高深。”

赵州说:“我的话不高深。”

那人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回答:“庭前柏树子。”

这4则禅语可以用现代汉语简略地分析一下:

第一则,人家问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万事万物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总源头,那这个总源头在哪里?可以理解为禅者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赵州却说,他在青州(山东)做了一件七斤重的衣服,压根就不理你。

第二则,人家问他是否亲自拜访过南泉普愿禅师,赵州却说镇州那地方出产大萝卜,转移话题。

第三则,人家问他狗子有佛性吗?按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经典,狗也应该有佛性,但赵州说没有,显得很不耐烦。

第四则,人家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即禅宗的核心是什么?他却说屋子前面有柏树,纯粹是废话。

这类回答在禅宗那里被称为“无义味语”,即没有意思的话。但赵州从谂这种没意思的话竟然成了后世公案禅的典范。日人忽滑谷快天对之有过简要的评说:

“此语皆是铁昆仑,学人不能下嘴,义解思量之所不及,蓦地为学人截断葛藤之利斧而已。后世看话之禅者,拈‘无’弄字猥逞忆测,当学人高‘叫’无时,以为得造一则公案,其愚不可及也。”

如何说,这类没意思的句子也有意思的话,那就像送一坨硬铁摆在问话人的嘴边,让你无从下口,实际上是为了打断你的思路,让你觉得再无问下去的必要。

赵州从谂有时还喜欢说“重复句”,并且与“无义味语”结合起来用,最有名的莫过于“吃茶去”公案: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这段古文没有难句,很直白:赵州和尚那里来了两个新到的和尚,赵州问第一个:“你来过吗?”那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说:“喝茶去吧。”接着又问第二个:“你来过吗?”那人回答:“来过。”赵州说:“喝茶去吧。”庙里的住持迷糊了:“大和尚呀,这两个新到的,一个来过,一个没来过,您为什么都是那句喝茶去?”赵州说:“你也喝茶去吧。”

这则著名的“吃茶去”公案,自古以来迷倒了无数的人。这种“不可以道理会,不可以思惟通”的奇特语言,其实没有必要花费脑筋去思量,如果要说它有什么意思,只能说是“道在平常”或“平常心是道”。如果还有疑问,请看赵朴初先生的一首诗: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