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重庆电视台 > 重庆卫视在线直播

重庆盘龙立交桥(重庆盘龙立交桥是谁设计的)

发布时间:2022-06-01 19:29:50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重庆盘龙立交桥(重庆盘龙立交桥是谁设计的)

重庆是一个谜一样的城市,不说外地人,本地人没点超强记忆力怕是也走不出三公里,尤其是重庆盘龙立交桥,都叫盘龙了,这必须是盘好几条龙,错综复杂到导航都得认输,这么眼晕的重庆盘龙立交桥是哪个单位设计建造的?它的全景图给大家看看,真的是超级复杂的。
 
重庆盘龙立交桥是哪个单位设计建造的 
 
重庆盘龙立交桥,盘龙这个名字实在是很拟像化的名字,本名叫黄桷湾立交,看着学名很多,但是没有盘龙立交桥那么形象生动,每一个看到这个立交桥的人,都得打颤,这绝对是盘龙纵虎,一条条,一列列,看的人眼晕心慌,老司机都说不清楚自己具体到哪一条上了。
 


这么牛哄哄,错综复杂而又条条分明的立交桥是个大工程,绝对是智勇双全,才德兼备而又经验老到的多位大师傅给设计建造的,整个桥上下共有五层,20条匝道,连接着重庆的方方向向,各通其路,各达其地,俯视杂乱繁复而实则通达里顺,在重庆这座城市,是出行必上之桥,给重庆开通了经济大道。
 
 
 
这座立交桥的设计单位是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这座桥在网上火了之后,很多网友相继来吐槽,而立交桥设计大师李小荣接受采访为大家讲解了设计原因和具体措施,其实这是一座集合了很多设计师全部智慧的立交桥,它看似繁杂,但是条条通畅,为重庆解决了根本的道路快捷通畅问题。


 
它的全景图超级复杂  
 
 
 
很多人都是看了重庆盘龙立交桥的全景图,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这样的立交桥,很多人没有去过重庆,所以有此感叹,但其实生活在这里的人才知道它的便捷。看看他的全景图也才知道设计师的智慧,还有重庆这座城市的通路之难,重庆盘龙立交桥的全景图也真是叹为观止的超级复杂。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是中国几代人、几个时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前期参与设计的人非常的多。最早提出在长江南北俩岸建设长江大桥的是清朝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的。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当时我国著名的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武昌火车站的时候,预留了长江大桥的交通轨道枢纽。当时在詹天佑的带领下和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以及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工程学生进行了第一次意义上的规划设计。

到了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邀请了美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约翰·华德尔进行第二次设计,但是当时是特殊时期我们也知道国内有几个大军阀,长年割据混战,国民政府忙着应付内部军事派系斗争,自身的军费都有问题,更别说拿出巨额费用来建设桥梁了。所以这次规划设计再次搁浅。

到了1935年粤汉铁路要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又是一个瓶颈,当时把正在建设钱塘江大桥的总工程师茅以升请来了,由茅以升担任处长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作测量钻探,并同事邀请了苏联驻华莫利纳德森工程顾问团合作拟定又一建桥计划,这已经是第三次规划设计了。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了以后,建桥这种百年大计再次被时任省政府主席的万耀煌提出,后中华行政院工程计划团团长侯家源联合美国桥梁专家鲍曼等再次考察武汉长江大桥桥址,同年中华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哈雄文联同美国市政专家戈登来汉再次视察。这是第四次规划设计。当然了由于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紧接着就是国共内战,当然该项目又被搁置。

直到国共内战结束,共和国成立以后,再次把建桥大计提上日程,因为真的很重要。当时参与勘探的李文骥,联合总工程师茅以升向共和国提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直到1953年时任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汪菊潜任总工程师,当时就拿着勘测的图纸去苏联首都莫斯科进行技术鉴定,就是让苏联老大哥看看方案是否可行。当时苏联和共和国正是蜜月期,当然苏方很乐意,为此还派出由25名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研究。后来我们也知道,由于形势发生变化,苏联撤走了所有桥梁专家。后来共和国只能自己克服种种困难,让茅以升担任主任委员,联合当时全国最优秀的桥梁建设者开始自己设计建设,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一大批桥梁建设者。

最终在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同年3月16日正式建成通车,全国为止振奋,全国为止欢呼,当时主席登上黄鹤楼,看着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其中一句就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截至目前武汉长江大桥已经61岁了,期间被大小船只撞击上百次依然毫发无损,就像一条巨龙一样横跨在长江南北两岸。 END

桥梁主体设计是由原铁道部组织力量进行勘查设计,后经苏联专家组鉴定修改完成。其中苏联专家组组长为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

桥梁美术设计由唐寰澄完成。

2015年5月8日,国家主席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官媒的报道中均提到“武汉长江大桥总设计师西林”。

一、桥梁主体设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时年63岁的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向中央人民政府上报《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中央政府对此甚为重视,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上通过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铁道部立即着手筹划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大桥选址方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确定后,铁道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初步设计。

1953年4月1日,经周恩来总理批注,铁道部正式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对武汉长江大桥进行筹备建设等工作;7月,彭敏率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代表团,带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赴莫斯科请苏联专家帮助,对该桥建设进行技术鉴定;9月,苏方派出了25位桥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完善,鉴定会的改进建议包括稍微调整汉阳岸的桥址、同意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等,且鉴于桁架梁结构的丹东鸭绿江大桥在朝鲜战争中被炸毁时梁部坠落,故处于战备考虑建议长江大桥桥梁形式改为三孔一联等跨连续粱。1954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了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决定采纳苏联的鉴定意见、批准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后应中方要求,苏联政府于1954年7月派遣以康坦斯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为组长的28位桥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前来武汉提供技术指导。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世界桥梁建设多用“气压沉箱法”施工,但长江水势湍急、施工水深达到气压上限,既耽误时间又危及工人生命,为此,西林首创了“管柱钻孔法”代替“气压沉箱法”,将桥梁建设从水下施工变为水上施工,这为大桥顺利竣工奠定了基础。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从开工到通车,仅用时两年一个月,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零三个月。至今仍是武汉长江上的八座大桥中最快施工速度的保持者。

1996年,83岁的西林与世长辞,在他的墓碑背面,镌刻的正是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

二、美术设计

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在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别指出,武汉长江大桥之美术设计,要配合大桥本身雄伟建筑及武汉都市建筑,并责成铁道部设置奖金,广泛征求国内美术建筑专家的优秀作品,送呈中央核定。至同年年末,铁道部已经征集到全国20多家设计单位和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共25套。1955年2月,包括茅以升在内,中国著名的建筑、美术、园艺、城市规划、桥梁专家们组成评委会,将25个方案分为一、二、三等奖,其中唐寰澄的方案为三等奖。评奖后,所有方案图样全部呈送政务院审批,周恩来当即拍板选定唐寰澄的第25号方案。

1、武汉长江大桥是茅以升建的,苏联一起帮忙指导的,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全长1670米,虽然长度不比南京长江大桥的长,但是它在武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国立北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来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

武汉长江大桥是茅以升建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全长1670米,虽然长度不比南京长江大桥的长,但是它在武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

是茅以升设计的,是国人的骄傲。

西林1948年至1957年曾三赴中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名字与武汉长江大桥不可分割。

1983年10月,苏中友协中央理事会主席齐赫文斯基率领苏联对外友协、苏中友协积极分子代表团,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协邀请访问中国。10月12日至13日,该团成员、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苏联专家西林一行对武汉进行了参观访问。当时中苏两国许多领域交往停滞。西林的来访,仿佛使人感到了中苏两国关系寒冬中一丝回暖的气息。

这年访汉,西林已是年满70的古稀老人。10月12日下午,西林由京飞抵武汉,下榻汉口胜利饭店。当晚梁淑芬副省长会见并宴请了西林,对西林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敬意和感谢。西林听后谦虚地说:“桥不是我建的,我只不过是帮了忙。”

席间,西林站起身致辞:“26年之后,我又来到我工作过的武汉,这几十年来,武汉在我的头脑里一直占有地位,它是不容易忘掉的。今天我乘车看到了武汉的变化,又见到在座的老朋友,使我的记忆更加清晰了。”当晚,西林不顾疲劳,又去看了武汉长江大桥夜景。

13日上午,西林一行来到大桥工程局,与大桥局在汉原参加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主要技术人员会见座谈。20多年前年富力强的男子汉们,如今都已是古稀老人。相见时,大家相拥而泣,显得格外高兴和激动。座谈时,大家热泪盈眶,相互倾诉内心的思念,回顾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中,中苏两国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共同克服艰难险阻的岁月和场景;回忆西林这位良师益友给予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

中苏老一辈桥梁工程技术工作者和工程建设者们,经过艰苦战斗岁月锤炼出的诚挚友谊和感情。

座谈会后,西林又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面和建桥纪念碑。

来到象征“管柱钻孔法”成功的纪念碑前,看到建桥纪念碑完好如初时,西林抚摸着纪念碑身并久久伫立注视。桥工处陪同的领导向西林讲解说:“建桥纪念碑面上铭刻着‘以西林为组长的苏联专家帮助我们建桥的功绩和象征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碑文。”西林非常高兴,希望将此段碑文抄下后送给他。全国友协的陪同领导告诉西林碑文内容已拍下,冲洗好后马上寄给他。西林欣喜不已,连声道好。西林虽然不认识汉字,却知道“西林”这两个方块字,就是中国人民对他的尊称。是啊,人们不应忘记曾经帮助我们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苏联专家: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万里长江第一桥永远记得西林!

西林此次访汉时间很短,意义却非同寻常。他说:我来到这里是想要完成我的特殊使命。是的,他身怀特殊使命感,运用民间友好渠道,为两国关系的破冰,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做了自己的努力。

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可以说是万里长江上面的一座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詹天佑和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及德国级的教授等13名土木门学生,1913年正式来到武汉,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了初步的勘察。已经了很多年,一直到1947年,修建武汉大桥的计划一而再再而三的停止,直到新中国成立,1955年,铁道部才同意武汉继续建造长江大桥,1956年的时候,大桥的主体工作全部完成,1957年3月大桥桥墩工程全部竣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万里长江第一桥诞生了!

万里长江大桥从选址,设计,规划,人才,材料,费用,凝聚了无数的奇人异事,建造桥梁的工程人员工作人员,施工人员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共耗资1.384亿元。

实实在在是苏联专家设计的(武汉长江大桥、青少年宫、友好商场…共四项)。中国一邦'工程师'是依靠苏联专家留下的图纸和部分苏联专家的依合下建成的,若不相信,请问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

近日,一段导航相互“甩锅”重庆黄桷湾立交导航的视频,在抖音等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看到层层叠叠错落交叉的立交桥,不禁有人信以为真,难道重庆这座堪称最复杂立交桥真引发了导航甩锅?

对此,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作了实地体验,还联系采访了立交桥设计者和部分路过的司机,得到的答案是:不仅不存在导航“甩锅”,绝大多数司机表示:“迷路?没那么夸张!”

一座立交引发两家导航“甩锅”

这条抖音视频展示的是夜色下的黄桷湾立交,虽然立交层层叠叠车水马龙,但车辆行驶井然有序。然而,这条短短18秒长的视频,因配上模仿导航语音的“高德地图提醒您,前方经过重庆盘龙立交,请切换至百度地图;百度地图提醒您,前方经过重庆盘龙立交,请切换至高德地图”这段话,引发了160余万点赞和6.7万评论及11.1万转发。

“我去年到重庆自驾游,到现在还在高架桥上。”

“哈哈,这哪里是立交,是历练。”

“让设计师来开一圈。”

“这个路看得我眼睛都花了。”

“一辈子必须要开车去感受的地方。”

“两个导航相互甩锅。”……

明知是一段调侃视频,但调皮的网友们还是纷纷留下评论,惊叹于黄桷湾立交的8D魔幻,更有不少网友表示望而却步。

尽管这条视频让网友们“嗨”了起来,但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发现,针对黄桷湾立交的这条视频,其实是一条“老梗”,并非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并且高德、百度导航均对此有所回应。

早在2017年,高德地图就在其官方微博上说“我还行,不哭;该路段高德地图已率先上线,请放心使用;高德数据采集员会对重庆城市特殊对待,加强采集强度。”

百度地图官方也曾表示“3D的难题,我们用3D解决。”百度地图的“3D俯视图”及“街景放大图”已在重庆黄桷湾立交上线。

体验发现两大导航均能“胜任”

实际情况到底如何?11月28日下午,记者从南岸四公里出发,使用高德地图导航前往弹子石,黄桷湾立交是必经之地。

当车辆行驶到内环前往黄桷湾立交匝道口时,高德导航语音播报称“前方500米进入匝道,往弹子石、朝天门方向,请走最右侧车道”,并没有出现高德地图“甩锅”百度地图的现象。

进入匝道后,前方有三条道路,分别前往渝航大道、弹子石(朝天门大桥)和通江大道,在道路分叉口前,导航也正常提醒驶入中间车道,前往弹子石(朝天门大桥)方向。

在从黄桷湾立交到立交出口之间,虽然车辆行驶的道路在多条立交道路的中间层,但导航运行正常,没有出现因GPS信号弱而无法识别等现象。

高德地图运行正常,那百度地图的情况又如何呢?记者随后又从弹子石出发,在百度地图中输入终点四公里,导航线路显示也将从黄桷湾立交上道。

当车辆即将进入立交时,百度地图语音播报称——“前方进入全球最复杂的立交桥盘龙立交,信小度,不迷路。”看来百度地图很了解网友们对这座立交调侃的“梗”,还没上立交就先调侃一番。

进入黄桷湾立交后,百度地图也表现正常,没有出现无法识别和“甩锅”给高德的情况。

设计之初至少拟定了5套方案

“如果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匝道口还要多。”11月28日,黄桷湾立交的主创设计师、中鼎世纪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洪勇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尽管黄桷湾立交拥有令人眼晕的5层结构、15条匝道、8个延伸方向,但之所以进行如此复杂的设计,并非出于秀技,而是基于城市发展所需的路网总体规划格局和实际地形等条件所限,而不得不为之的一种设计考量。

如何在保持既有设施情况下实现几大区域的互通,是设计时的一大难点。张洪勇说,设计之初,内环盘龙立交上下匝道已然形成并投入使用,朝天门大桥也正紧锣密鼓施工当中,慈母山隧道则尚在规划中,如何有效衔接,又不触及既有交通现状,还要将有限的地域空间利用至最大化,是将设计方案最终推向5层结构、15条匝道的重要原因。

张洪勇说,接到这一任务后,他和团队工作人员仅宏观方案就讨论了一周,半个月的初稿和一个月的表述论证,前后形成了至少5套方案,修修改改画了二三十张设计图,结合现场交通设施的标高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立墩设置后,将黄桷湾立交的最终设计方案定成现在大家所见的样子。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刘翰书 张瀚祥 摄影报道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