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6在线直播

羞羞的铁拳熬鹰时的歌(羞羞铁拳熬鹰 截图)

发布时间:2021-12-21 23:17:33   作者:舔奶盖的小仙女   来源:网友上传   我要投稿

贬低式教育 ≠ 挫折教育!

你知道“冒充者综合征”吗?它令孩子自卑,难以快乐,即使成年后通过努力获得成就,内心仍充满焦虑恐慌。

7成以上人群受“冒充者综合征”困扰,“病因”均来自他们的父母和家庭。

想“熬鹰”,却把“鹰”给熬死了:家长,你真的误解了挫折教育

友情提示:本文4100字,阅读需要7分钟。感谢阅读!

“冒充者综合征”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坏的礼物。

“冒充者综合征”由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于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

她们研究了150名女性来访者。在别人眼中,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很优秀的女性——受人尊敬的教授、博士学位获得者、成绩优异的大学生。

然而,她们并不认可自己具备外界所认为的“成功”:有人认为是招生委员会犯了错误,自己才被录取;有人认为考试成绩好,只是运气;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被高估了,自己并不胜任现在的工作。

她们在外界的高度认可和自我贬低之间徘徊,焦虑痛苦。

她们坚持认为自己是卑微的,并且常常被“万一被别人发现我名不副实,是个骗子”的恐惧所折磨。

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她们比一般人更努力工作,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地迎合权威。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冒充者综合征”并非女性的专利,男性被这个问题困扰的也不在少数。调查显示,大约有70%的人曾有过类似感受。

想“熬鹰”,却把“鹰”给熬死了:家长,你真的误解了挫折教育


当我第一次了解到“冒充者综合征”,我终于明白,多年来困扰我的一些心理状态和行为来源于哪里——

打击!持续不断地被打击!

“才考好一次尾巴就翘上天了?我告诉你,你这么骄傲,注定是会失败的。”这是我爸常说的话。

“村头XX家女儿不是也说成绩很好?小小年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我一看就是不行的,你看,最后连个中专也没考上吧?你是不是要学她呀?”妈妈不失时机地补刀。

我手里拿着的满分卷子、进门时的欢喜雀跃,顿时让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羞耻。

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考了人生中的最低分:66分。那天对我而言,真是灭顶之灾!

拿到卷子的那一刻,我的脑袋“轰”地一声,整个人不停地颤抖,脑海里全是父母昔日那些“预言”,我心里不断有个声音在说:“你完了!这才是你真实的水平,之前全是侥幸,现在被揭穿了,老师对你失望透顶,同学都会笑你……”

整节课,我都惶恐不安,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我觉得昔日和颜悦色的老师看我的目光变得凌厉。

我失魂落魄地回到家——

“我说什么来着?失败了吧?……”父母唱双簧似的,你一言我一语,我只是默默地哭,什么话也听不进去。那天,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天。

后来还有几次,听到亲戚朋友夸我,我爸都说:“哪里哪里,她的脑子笨得很,全靠死读书。越到高年级就会越跟不上,成绩就会掉下来的,没啥指望。”

想“熬鹰”,却把“鹰”给熬死了:家长,你真的误解了挫折教育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

被表扬、认可、欣赏和肯定是人类正常的且持续一生的自恋需要。

这个需要的满足,就像汽车的发动机,给人提供动力。一个未被足够认可的人,像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汽车,是飞不高也走不远的。总有一股“你不配更好”的力量,犹如千斤顶一样阻止他变得更好。


湖南卫视《少年说》有一期节目令我感触最深,一位初一的女孩站在天台对妈妈吐露声心。

她说,自己的妈妈老是拿自己和学霸女闺蜜对比,而这个学霸女闺蜜,四项全能: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

当她哭着诉说:“你能不能别总是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

这个母亲却这样回答:“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这位母亲甚至还反问:“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别人会跟你做朋友?”

这样的质疑简直太令人崩溃了,我们似乎可以嚼出其话背后的意味:成绩不好,你连朋友都不配有。

这一招重拳,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给了女孩心理上全方位的打击。而施以“毒手”的不是别人,而是她的母亲。

其实,我挺佩服这位女孩,在这样强势的心理打压下,她不但没有缴械投降,还有力量站上天台与母亲对峙,虽然最终她也没能说服自己的母亲,只得黯然离场。

但我特别希望她能一直有这股倔劲儿,不轻易被“驯化”。

想“熬鹰”,却把“鹰”给熬死了:家长,你真的误解了挫折教育


把自己的孩子当成苍鹰一样“熬”,你想“驯化”出什么样的孩子?

《羞羞的铁拳》中有个熬鹰的片段引人爆笑,而后也让我深思。

熬鹰,是从肉体到心灵对鹰的彻底戕害,一个高傲、自由的灵魂,经过一番徒劳的挣扎后,最终会因悲愤、饥渴、疲劳、恐惧而无奈屈服,成为猎人逐兔叨雀的驯服工具。

熬鹰是个漫长的过程,猎人要让鹰感到挫败,猎人会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在这个“牢笼”外猎手会升起篝火吃起东西,而苍鹰只能瞪起两只血红的眼,想要挣扎却始终找不到食物。

日复一日,让本来翱翔天际的苍鹰,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草原上威风八面的捕食者,而是沦为了“阶下囚”这个事实。

想“熬鹰”,却把“鹰”给熬死了:家长,你真的误解了挫折教育


本质上,打击孩子也是一种“驯化”的方式,让孩子渐渐丧失自我意识,从而完全顺从。

家长和老师们往往喜欢居高临下,挖苦、嘲讽和否定孩子,并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有压力才有动力”、“我是怕你飘”,以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和中国式学校教育最大的误区。

你可以去在网上看看,大量帖子是网友对于这种错误教育方式的控诉,它所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创伤,比如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害怕失败,极度渴求被肯定等等,很多孩子成年后,即使功成名就,却仍感觉身后有一只“恶狗”追逐着自己,让他不敢停歇,不能懈怠,享受不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常常在午夜梦回,不断质疑自己。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你以为的“挫折教育”,正在悄悄毁掉孩子

挫折教育是指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一定的挫折,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以达到使孩子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比如,我最近给孩子报名了新概念英语的培训课程,我会提前告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困难是一定要有的,但也是可以通过努力被克服的。诚如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不可能因为预见到困难和可能的挫折,就止步不前。

而贬低式教育,主体却是打击与否定,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冒充者综合征”的孩子,轻者自我怀疑,重者抑郁。

最近热播的《小欢喜》,宋倩对乔英子以爱为名的过度控制,她禁止英子做任何学习以外的活动,每天海量试卷的压迫以及毫无道理的生气。而成长在单亲家庭的乔英子,由于父亲的缺位,过早的懂事让人心疼,她潜意识里默默代替父亲的角色,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在气球上写心愿时,英子被宋倩要求写上:“一定考上700分”;

一次考试中,英子考了年级第二名,宋倩却说:“考第二名有什么好开心的?”

她甚至还没收了别人送给英子的生日礼物,就因为她觉得这些东西都与学习无关。

后来,英子因为去不成南大冬令营情绪格外低落,丁一跳楼则更进一步加剧了她的精神压力。

英子在记录失眠日记的时候情绪失控嚎啕大哭。

为了逃避父母,英子站在桥上,一度想跳下去,听到母亲那句令人窒息的“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啊!”

这位一直听话的学霸情绪崩溃,她对着母亲喊出:“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是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那个样子”

女儿被确诊为抑郁症,宋倩悔不当初。

想“熬鹰”,却把“鹰”给熬死了:家长,你真的误解了挫折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超过3亿人受抑郁症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3%。

同时,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是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车祸。

近年来,抑郁症正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然而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情况很容易被忽视,大部分是因为青少年多处于青春期,家长总认为孩子的情绪和叛逆有关,而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

去年6月的一天晚上,我家所在的社区业主群突然炸锅了:一女生从某栋楼23层楼顶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后来证实,这是一位初一女学霸,父亲长年在日本工作,母亲对其极要求甚严。

她曾在期中考名列年段第一,而当期末临近,当天女孩的妈妈向其提出要求,期末考也必须是年段第一,而后母女发生争执(具体细节未被披露),女孩夺门而出……

最终,她走上了绝路。

我想,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所有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只要孩子平安的活着,其它都不重要。然而,在悲剧发生之前,家长们却往往最容易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

曾经,#常春藤女博士因母亲一句话跳楼自杀#的消息震惊国人。

一个老艺术家,对独女要求特别严苛。

她去美国看读到了常春藤博士的女儿,不知道为什么就指责起来了...

她女儿问了一句:“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她回了句:“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么?”

女儿一听,翻身就跳下阳台,没救回来...

想“熬鹰”,却把“鹰”给熬死了:家长,你真的误解了挫折教育

常春藤女博士,是多少父母眼中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无法想象,到底是积累了多少的绝望?才能令一位如此卓越的女博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中国的很多父母,对于表扬的认知是:表扬=骄傲=退步。

因此,他们把“表扬”当成洪水猛兽,谈及色变。心里明明对孩子的成就心中自豪,但嘴上却严防死守,从不肯夸孩子半句。

《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简·尼尔森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

结语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别打着爱的幌子,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对孩子而言,最可怕的咒语可能就是:“我都是为你好”。

1.请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人各有所长,别再用“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自己的孩子。

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发现孩子的长处,因材施教。

2.比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

比较的前提是肯定,而不是贬低和打压。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真正要超越的是过去的自己,正如海明威所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实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3.孩子的平安、快乐、健康永远比成绩重要。

作为父母,别当一个熬鹰的猎人,既然是苍鹰,就该让它翱翔于天际。


写在最后:

未经审视的人生,注定糊里糊涂的过;

不懂思考的父母,难免彷徨困惑。

当家长不易,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滋养与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我是“愫说育儿”,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