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4在线直播

加里科尔曼现象(加里科尔曼表情包)

发布时间:2021-12-29 09:55:10   作者:别来无恙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文/@邓菇凉

《童年的消逝》:一部揭示人类文化精神逐渐枯萎的作品


《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截至目前,这本书已被翻译成8种语言,全球累积销量超过200000本。


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解读“童年消逝”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部揭示人类文化精神逐渐枯萎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波兹曼将自己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运用的恰到好处,揭示了人类童年正在消逝的社会现象及详细阐述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是什么导致了人类童年的消逝?在波兹曼看来,这是印刷时代转入视像时代,由读写文化转入娱乐文化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看似触目惊心令人消极,但全书读下却使人警醒。美国学者维克托纳瓦斯基评价该书重新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但不得不承认,人类文化精神的逐步枯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波兹曼在引言中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那么面对童年正在消逝的现实,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童年消逝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入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01什么是童年的消逝?


提起童年,大多数人想到的是80年代罗大佑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解读“童年消逝”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每个人记忆中都有一个纯真的童年


抓蟋蟀、荡秋千、扑蝴蝶,这些充满童趣的事情几乎是每个人儿时重要的记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这些纯真的趣事逐步消失,甚至被微博、抖音、游戏、直播等取代。


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去年六一,我去幼儿园参加4岁女儿的儿童节晚会,有个节目让我印象深刻:一群4、5岁的孩子,在舞台上表演走秀,一张张稚嫩的脸配上坦胸露背的模特装,显得格外刺眼。


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解读“童年消逝”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被过分丰富的童年


诚然,或许有些人觉得这样的表演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是孩子童年的丰富,殊不知当成人世界的信息明目张胆地入侵儿童的世界时,他们和成人之间的界限就愈发模糊,长期以往,童年最终消逝,儿童的纯真也将不复纯在。


《童年的消逝》一书里,波兹曼提到了童年消逝的确凿证据:酗酒、打架、吸毒 ……。另外,作者还提到了一种叫“加里?科尔曼”的现象:儿童基本已从电视等媒介消失了。


这里说的消失,并不是说儿童年纪小看不见,而是当他们出现的时候,更多的是被描绘成13、14世纪绘画作品上的微型人。这些微型人的兴趣、语言、服装、思想和成人并无明显区别。


也就是说,大多数儿童已被成人化,他们就像一个早熟的孩子,总会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不合时宜”正在合理化。


02 童年消逝的主要原因


在阐述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童年概念诞生的过程。


从《童年的消逝》中,我们可以得知,童年是被发明出来的概念,截至目前它的存在还不到400年历史。印刷术发明前,儿童和成人靠口语传播,没有识字的概念,没有教育的观念,也没有羞耻心,童年概念根本不存在。印刷术普及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从口语转变成文字,读写能力的不同赋予了个体自我的意识,加上教育的推崇,童年的概念就此诞生


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解读“童年消逝”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读写能力的不同赋予了个体自我的意识,


1850年到1950年,是童年发展的最高峰。很多儿童走出工厂,进入学校,穿着自己的服装,阅读自己的文字,做自己的游戏,活在自己的社交里。在这个阶段,儿童被认为与成人有本质的区别,他们被保护被安置在受惠的地位,不受成人世界的干扰,有着属于自己的童年。

然而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态,甚至直接推进了童年的消逝。追根究底,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1. 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让成人丢失了信息的控制权


众所周知,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传播以图片、视频为主,相较于以文字为主的印刷术,传播变得有效且快捷,但这些新媒介的出现,正是导致童年消逝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媒介出现以前,童年是一个循循渐进的学习过程,随着儿童读写能力的提升,在不同的阶段相应吸收成人的信息。但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使成人丢失了信息控制权


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解读“童年消逝”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随着儿童读写能力的提升,成人丢失了信息控制权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往成人为了不让儿童知道特定的信息,可以用较难的汉字,难懂的图标及其它表现形式来表达,但当这些信息以通俗易懂的图片、视频来展现时,儿童接触这些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


2. 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弱化了成年和儿童的学习能力


成人和儿童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能力,以往通过读写能力,我们就能清晰地区分成人和儿童,但当电视等新媒介出现后,传递信息方式的改变弱化了这个区分点。


通过图片、视频传达的信息,儿童不需要经过任何训练和学习,就能轻易读懂。换言之,他们接收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成人和儿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解读“童年消逝”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成年和儿童的学习能力不断弱化


长期以往,成人和儿童都不会懂得思考、不会主动学习,对事物的认知度会逐步相同。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媒介不能分离成年和儿童。也就是说,这两个群体接收的信息源是一样的,最终只有一个结果:成人的儿童化,儿童的成人化,童年将不复存在。


03 面对童年的消逝,我们该如何应对?


《童年的消逝》中有一组这样的数据:

1981年《尼尔森报告》,成年男子喜欢的电视辛迪加节目中,10个里面有6个节目跟12-17岁年龄组所喜欢的一样,10个里面有4个跟2-11岁年龄组所喜欢的一样。这组数据说明了一个现象:那些娱乐成人的节目,也在娱乐着儿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人的喜好潜移默化影响着儿童,他们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成为儿童的行为标杆。生活中我们常看见这样的现象:儿童模仿成人的样子去酗酒、直播、玩游戏、恋爱、打架……,那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举动,没了童年的儿童们,却做得“津津有味”。


那么,面对童年的消逝,我们有什么可以挽救的举措呢?《童年的消逝》一书中,作者波兹曼站在家长的角度给了以下两个应对举措。


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解读“童年消逝”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面对童年的消逝,家长必须有所行动


1.对儿童接触的新媒介作严格把关,并予以相应的价值评判


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亦或是其它新媒介,都不能简单地评判是好是坏。为了保护好儿童的童年,家长必须要对儿童接触的媒介严格把关,并予以相应的价值评判。


假设儿童喜欢抖音,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地说产品消极的地方,而是要举例详细阐述,哪些视频是坚决不能触碰的,哪些视频是值得观赏的,它们的好与不好都在哪里,哪些是值得我们标榜的,哪些又是我们必须摒弃的,当这些都一一明了时,又何须担心童年的消逝?


2.严格控制儿童暴露在新媒介的时间,尽量避免消极影响


除了严格筛选儿童接触的媒介外,家长还有一点可做的就是严格控制儿童暴露在新媒介的时间。拿电视举例,我们可以规定儿童每天只能看十分钟、二十分钟,或是其他自己能接受范围内时长的电视,如此一来,筛选适合的媒介加上严格控制的接触时间,这些新媒介对儿童的影响自然可以有效减小。


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解读“童年消逝”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筛选适合的媒介加上严格控制的接触时间,尽量避免消极影响


04 结语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当一种社会产物行将被淘汰时,它就变成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

童年的消逝亦是如此。诚然,电视、网路等新媒介的发明,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但正如《庄子·内篇》所写: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新媒介同样也有利弊两面。


《童年的消逝》的可贵之处,不只指出童年正在消逝的社会现象,而是从心理学、历史学多方面阐述了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并予以人类深刻的警示。我想,波兹曼最初创作的意义,就在于引发社会的思考,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人类文化精神枯萎的现象,并有所行动,还儿童一个纯真美好的童年。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