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1在线直播

脚步集叶圣陶(叶圣陶脚步集文章)

发布时间:2021-12-29 11:33:12   作者:孤巷的猫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名人与成都」文学名家叶圣陶的8年蜀中生活 定居成都坚持视学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苏州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学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先后任商务印书、开明书店编辑。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散文集《脚步集》、诗集《荚存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文集》等。

1938年前,叶圣陶一直在上海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开明书店毁于战火,叶圣陶毅然决定到武汉筹建开明书店。没想到,在去武汉的途中,开明书店仅存的书籍、纸张、机器被劫,叶圣陶只好携家眷西行入川,到重庆筹建开明书店。

此时,他已是44岁。他来到重庆,尔后又先后定居乐山、成都,开始了长达8年的蜀中生活。

举家赴渝

1938年前,叶圣陶在上海开明书店当编辑时,所有的稿件他都要自己阅读,择优而用,丁玲、巴金等许多年轻作家就是在叶圣陶指导下,才逐渐为读者认可。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八一三”战争中,开明书店被毁,总厂中了炮弹,经理室、编译所、印刷所和库存的几百万册存书,全部烧毁。惨淡经营了10年的开明书店,刚有点起色就在战争中被毁,这让叶圣陶觉得非常愤懑,也让他毅然决定挑起开明书店重建的担子,他和章锡琛、范洗人辗转来到武汉,筹建开明书店。

在去武汉的途中,意外又发生了,政府军突然弃守南京,武汉人心浮动,许多工商业者都开始做撤退的准备,开明书店仅存的书籍、纸张、机器中途遭劫,筹建计划只得延后。

在这种情况下,叶圣陶和范洗人自告奋勇,西行入川,到重庆筹建开明书店。他在携家眷入川的途中,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表达了他的决心:

故乡且赴梦魂间,不扫妖氛誓不还。偶与同舟作豪语,全家来看蜀中山。

叶圣陶到重庆后,一方面因为开明书店还在复建中,另一方面又为生计所迫,只好暂时离开开明,在巴蜀学校、复旦大学教了半年书。不久,《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在桂林首先恢复出版,叶圣陶遥任社长,主持编辑工作,多少给了他一丝安慰。

「名人与成都」文学名家叶圣陶的8年蜀中生活 定居成都坚持视学

初至乐山

1938年秋,武汉大学邀请叶圣陶出任教授。当时的武汉大学已经迁到四川乐山,叶圣陶又携家眷搬到了乐山。

初到乐山,周围几乎没有熟人,叶圣陶的生活一下子平静了许多,不久,大儿至善和同事夏丐尊的女儿满子在乐山完婚,叶圣陶的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善满姻缘殊一喜,遥酬杯杓旨徐徐?”

但是,这种平静的生活也没有维持多久,1939年8月,日寇突然对乐山进行大轰炸。轰炸当日,叶圣陶恰好有事到成都,家人却都留在了乐山。

日本飞机轰炸乐山时,家人慌忙逃难,“从烧着了的房子出来,跑到岷江边,渡了江,沿着岸滩往北跑,一直跑了六七里地。”一路上全是尸体,日寇的飞机还在头顶上疯狂地扫射。叶圣陶第二天才坐汽车赶回乐山,他在《乐山被炸》日记中回忆道,汽车开进嘉乐门的时候,他看着路边的尸体和瓦砾,心里深切地体会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况味,生怕家人出事。

幸运的是,叶圣陶家人在这次轰炸中并无大碍,只是有点皮外伤,不过寓所却“从书籍衣服到筷子碗,都烧成了灰。”此次日机轰炸,乐山有上千的平民百姓无辜丧生,叶圣陶听到了,觉得“比一个朋友或是亲戚的死讯要难受得多。”初到乐山,一家人就差点阴阳相隔,个中滋味,辛酸无比。

乐山被炸后两个月,叶圣陶深知这份经历了生死的亲情来之不易,很少外出,忙着和家人一起置备衣物,租定新的住处。新居在城外一座小山脚下,全家很快就搬了过去。重建家园的叶圣陶很是乐观,他这样写道,“粗陶碗,毛竹筷子,一样可以吃饭;土衣布衫穿在身上,也没有什么不舒服;三间向着田野的矮屋,反而比以前多了一点阳光和清新空气。”

定居成都

1940年秋,叶圣陶离开武汉大学,只身一人来到成都,任四川省立教育科学馆专门委员,审查小学教材。

当时的成都少受战争的破坏,叶圣陶在成都,可以和友人往来唱和,还能静下心来写点东西,把心投在教育上,也别有一番平静的乐趣。

叶圣陶来成都的时候,朱自清的小女儿刚刚出生,叶、朱本是旧识,在杭州他们就曾同室对床夜话,共泛西湖,此番在成都重逢,自然有讲不完的话要说。

第二年新年刚过,叶圣陶就将家眷从乐山接到了成都,一家人住在新西门外,杜甫诗“舍南舍北皆春水,惟见群鸥日日来”描绘的便是这一带风景,朱自清闻讯特地从东门外赶来庆贺。从此两人经常互访,或闲谈,或小饮,或漫游,过从甚密。4月16日,叶圣陶和朱自清同登望江楼,凭栏远眺山峦春色,数烟雾中白帆点点,看流水滔滔东逝。叶圣陶即兴填了一阙《采桑子》:

廿年几得清游共,尊酒江楼?尊酒江楼,淡白疏烟春似秋。无心人意愈难问,我欲言愁。我欲言愁,怀抱徒伤还是休。

来四川一晃3年了,开明书店被毁,家人在乐山又遭日机轰炸,这种辗转流离的生活让叶圣陶觉得很不是滋味,眼看着国土一日日沦丧,山河破碎,群黎呻吟,令人痛心。叶圣陶虽然甘守清贫,却对眼前风雨如晦的现实感到极端无奈。

更多的时候,叶圣陶和朱自清对坐桌旁研讨学问,他们合作编撰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国文教师参考用书。在成都几年,叶圣陶始终以教育为己任,不时下乡视学。

“晨起乃绝早,残月在天”的时候,叶圣陶便早早起床,进点油条豆浆,坐车到成都周围的郊县视学。叶圣陶每到一个学校,都要详细地了解学校开课和各科时间支配情况,他最爱旁听国文课,经常跟国文老师一起阅读学生的作文。当时的教育专员,地位并不高,很多学校都不买账,而且行路赶车住店,都要自己解决。叶圣陶常常是晚上刚到一个学校,第二天一大早又要匆匆赶路。他一直坚持视学,直到离开成都。

笔下蓉城

在成都的叶圣陶已经很少写作,只是偶尔写一些诗词,唱和友人。他还零星写了些对成都的感觉,读来殊感亲切有味。

刚刚来成都,叶圣陶去友人所居的御河街游玩,见“垂柳掩映,如在园林”,颇觉赏心阅目,说“成都最宜居家,有北平风味,可爱之至。”他还常常在青羊宫、、锦江边游玩,体会着成都“绿树生辉,锦江水发,平波东去”的春天,时常“登楼茗坐”,写下了“淡日疏烟春似秋”的诗句。

在《谈成都的树木》中,叶圣陶用文人独特的触觉和诗意流露了他对成都的感觉,尤其是成都的树木,更是给他无尽的遐想,他住的新西门附近,树木茂盛,用他的话说,“几乎是房子藏在树丛里,不是树木栽在各家的院子里。山茶,玉兰,碧桃,海棠,各种的花显出各种的光彩,成片成片深绿和浅绿的树叶子组合成锦绣。”而站在院里近看,又“往往觉得树木太繁密了”,“在明朗的阳光下,在澄澈的月光下,在朦胧的朝曦暮霭中,观赏那形如影的美,趣味必然更多。”

到了成都之后,叶圣陶经常独自一人徘徊在田野,消解着寂寞和疲劳。门前的大树俨然成为了他的朋友,“当春新绿茏葱,生意盎然,入秋枯叶半脱,意致萧爽,观玩之下,不但领略它的形象之美,更可以了悟若干人生境界”。

1961年,叶圣陶重返成都,逗留了十余天。重游旧地,顿时觉得“气象与抗战期间大不一样”了。他往观青羊宫花会,惊叹已“拓地三百亩,广栽花木,并种蔬菜,谓之花菜并举”,“巡视花径未能周遍,已觉其为洋洋大观”;特别为其中“植盆栽之银杏盘屈殊多,他处少见”而欣喜。

叶圣陶看川剧,多是到锦江剧场,他称赞剧场“建筑甚宽舒,休息处所作回廊,廊外有树木花卉;为他处所少见”。有一次看传统戏目《王三巧》,唱词颇多,当时,王三巧是名角竞华扮演。叶圣陶“听之观之,甚觉过瘾”,认为川剧“以背景描写衬托人物之心情,在各种剧中可谓最富于诗趣者”。这与朱自清爱看川剧,称其词“简洁如诗”的见解不谋而合。

「名人与成都」文学名家叶圣陶的8年蜀中生活 定居成都坚持视学

教子写作

叶圣陶年近半百的时候,第一次做了爷爷。1942年,叶圣陶动身去桂林前,大儿媳夏满子生下一个男孩,叶圣陶“闻之大慰”。

叶圣陶生于甲午,叶至善生于戊午,1942又是壬午年,他便给大孙起名三午。叶圣陶见“婴儿颇秀美,浓发盖顶,五官端正,小手伸动”,心中十分高兴,忙着吩咐家人买来鸡蛋,染成红色,分送邻居朋友。

当时,叶圣陶正主编《国文杂志》月刊,这是个帮助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刊物,需要登载一些中学生写的东西,于是他发动家中的三个孩子给《国文杂志》写文章。最初是女儿至美写了一篇,接着至善和至诚也加入了写作的行列。

每天吃罢晚饭,碗筷收拾了,植物油灯便移到了桌子的中央。叶圣陶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和子女讨论写作。至善、至美、至诚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每改罢一段,叶圣陶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子女就跟着他默诵。

三人一起跟着父亲学写作,仿佛在进行一场竞赛,每个人都暗自憋着劲要超过其他人,一年下来,三兄妹写的稿子积成厚厚的一摞。叶圣陶替三兄妹的第一本文集题了书名,叫做《花萼》。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纪,叶圣陶一家人经历了战乱逃亡、生离死别,日机轰炸的洗礼却始终保持着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的气氛,殊为难得,熟悉的人,无不对叶家的家风交口称赞,视为楷模,这让叶圣陶十分开心。

五十寿辰

1942年,开明书店在重庆重建编辑机构,始终割舍不下开明书店的叶圣陶辞去教育专员一职,回到开明。

1943年,在动荡不断的局势下,文艺界、教育界在重庆竞春园为叶圣陶庆祝五十寿辰,陈白尘、陈翔鹤、叶丁易、刘海粟、应云卫、李吉力人、耿震,中华剧艺社演职人员等五六十人热热闹闹地给叶老祝寿。叶圣陶在《西川集》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谢意和后半生的态度,他写道:“朋友厚爱我,宽容我,使我感激;又夸张地奖许我,使我羞愧,在这样温暖的人情中,我更没有理由不打算加紧学习。”叶圣陶就是抱着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进入了他的后半生。

对于叶圣陶来说,在四川的8年,是生活动荡,辗转流离的8年,也是相对平静的8年。1945年底,叶圣陶全家离开重庆,登船赴沪,“篷上淅沥有雨点,风声水声相为应和,身在巫峡之中,意趣不可状”,在三峡的风声水声中,结束了长达8年的蜀中生活。

来源:四川在线

图据网络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