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1在线直播

擘画“示范画卷” 经济“高原”再攀“高峰”(新能源汽车“四小时产业圈”逐步形成)

发布时间:2023-12-07 09:55:17   作者:南巷清风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5年来,长三角地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不断推动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融合、生态环保共保联治以及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等。首先先来通过一组数据,来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年来所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数说长三角: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

  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1—10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值达12.57万亿元,占全国同期进出口总值的36.6%,外贸规模创新高。

  5年来,在这片35.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2.36亿人口激荡出中国经济的“最强音浪”。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41座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超千亿。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8座城市已是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城市”,上海更是以4.4万多亿元居于全国榜首。

  2023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达22万亿元,以4%的国土面积、近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5年间,长三角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24小时包邮圈,“长三角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如何分工协作?

  接下来,我们重点聚焦一下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的创新和发展。5年来,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同形成产业协作一体化新格局。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31.3万辆。其中,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60万辆,在全国同期产量中的占比超四成。这意味着,平均不到10秒,就有1辆新能源汽车在长三角地区走下产线。这背后,长三角各地的汽车生产企业是如何分工合作的?接下来,就跟随记者到长三角的汽车产业集群实地去找找答案。

新能源汽车“四小时产业圈”逐步形成

  12月4日,在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码头——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国际汽车码头,3424辆国产汽车准备发往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长三角不仅拥有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口岸,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目前已经覆盖了动力电池、车载芯片、自动驾驶系统等智能汽车零部件的全生态链,一家汽车整车厂可以在长三角4小时的车程内就能解决所有配套零部件供应。

  这是一家行业领先的智能驾驶计算方案提供商,是目前国内率先完成车载智能芯片大规模量产的企业,技术人员正在向我们展示的是电动汽车高阶自动驾驶系统应用。

  如今在长三角地区,集纳了一大批控制类、传感类、通信类、驱动类、存储类等多种不能类型的芯片设计高科技企业。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推进,长三角造车新势力蓬勃发展,正向更高阶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汽车全速前进。

全球每10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电池

  在这条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上,上海提供的汽车芯片、软件,组成了汽车的“大脑”,而从上海分别向西和向南约200公里的江苏常州和浙江宁波,则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心脏”“车身”。再到常州和宁波去看一看。

  这家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5年前从国内其他城市搬到了江苏常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的5年也是这家新能源企业飞速发展的5年。

  蜂巢能源所在的常州市金坛区是长三角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最长最全的地区之一,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五的企业中,有四家在常州。动力电池生产有32个主要环节,常州覆盖了其中31个生产环节,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江苏常州去年的电池产销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江苏常州提供了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而上海往南200多公里的浙江宁波,则为汽车提供了完成车身的一体化压铸模具,“4小时产业圈”内的宁波市北仑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压铸模具及压铸产品生产集聚地之一。全国每生产10台车,差不多有6台就会用到宁波的生产模具。

  随着技术创新,企业研发出的生产模具实现了壳体三合一一次性压铸成型,每生产一套三合一壳体只需要1分钟,节约生产时间的同时,还节省了上千个装配零件,成本也降低了25%—30%,帮助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宁波市北仑区目前已聚集了超过110家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规上企业,工业产值去年已超千亿元。

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已是全球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汽车出口338.8万辆。其中,安徽省汽车出口82.2万辆,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安徽当地鼓励优势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共建共享海外服务体系、国际物流体系、供应链体系,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下面,我们再跟随记者去安徽一个整车汽车生产企业去探访。

  来自杭州的赵余杰正在和奇瑞的工程师讨论如何完善车载空调预约开启功能。赵余杰所属的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通信产品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这家汽车服务商直接派员在安徽芜湖的奇瑞驻地办公。在楼上做研发再到楼下的车间直接进行验证,实现敏捷管理和快速响应。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在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让长三角的制造型企业“跑”出了加速度。今年11月份,奇瑞汽车销量21.2万辆,同比增长111%,创下了历史新高,产品已覆盖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

  据合肥海关统计,今年1—10月,安徽省电动载人汽车出口2万辆,同比增长了93%。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的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长三角启示录:区域一体化如何高质量发展?

  5年间,长三角三省一市紧抓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机遇,在一体化战略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这里迅速集聚发展,“四小时产业圈”逐步形成。这其实只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侧面。

  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表述: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那么,过去的这五年间,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一起去看一看。

  5年来,长三角一体化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家住杭州的卜文平,上班在南京,业务范围又覆盖长三角,便捷的交通让他并没有四处奔波的感觉。

  不只是交通,5年来,长三角的公共服务也在惠及更多的百姓。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

  目前,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万台(套)。在合肥,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有3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企业200多家。

  在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百亿级钠离子电池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今年以来,这个合作区引进项目67个,八成来自沪苏浙地区。在盐城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沪苏两地正在携手推进一批新兴产业落地。

  在浙江安吉港,一艘货轮正装载要出口的绿色家居产品。目前,浙江、安徽、江苏有4个内河港口与上海港实现了联动接卸,一次放行。

  从新安江到太湖,从皖南到浙西山区,三省一市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太浦河串联了苏州、上海、嘉兴三地,水系连通、岸坡整治等工作统一推进。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