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江苏电视台 > 徐州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平凉一中(平凉市一中)

发布时间:2022-05-17 00:32:35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1、学校特色

 

学校主要面向崆峒区招生,崆峒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也属于甘肃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高考录取自主招生贫困片区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等多项优惠政策叠加出现。2015国家计划在我校录取了134人,省属计划录取了20人,民族生上线人数44人,降分不少,数目可观。

2、学校简介

 

学校有两个教学部,校园面积138924.8m2,建筑面积64707.05m2。有教职工271人,其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95名,中级教师103名,初级教师65名。有教学班60个,学生3100余人。实行分部分级管理的运行模式,在本部进行高一、高二年级教学,在二部进行高三年级教学。

3、办学特色

 

2010年8月,甘肃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面对新课程实验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作为省级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齐心协力,积极稳妥推进,扎实认真践行,探索出了适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确立了“校本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定位和“围绕一个目标,紧扣两条主线,狠抓三项建设,深化四项改革”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德育改革、校本文化创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六项工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4、办学理念

 

在新课程实验推行过程中,学校审时度势,科学定位办学理念,把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竞争力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教研引领,着力改变教师观念,不断提高教师钻研教材、设计课堂的能力,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整体教学能力;精准发力,打造新型高效课堂,立足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先后探索形成了“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式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及“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形成了德育目标序列化、德育活动系列化、德育内容课程化的德育教育方案,形成了高一抓习惯养成教育、高二抓理想教育、高三抓责任教育的德育模式。

5、办学成果

 

学校忠实落实高中新课程实验,实现了五年新课改,三年三大步的质量快速提升,平凉一中在2013年、2014年高考质量大幅提升后,2015年又一次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本上线470人,其中应届生上线400人,上线率40%,比2014年提高7.3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951人,其中应届生上线764人,上线率76.2%,比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一、二本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民族生上线人数44人,其中应届生上线32人,音、体、美专业生上线人数88人,其中应届生上线59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总计1083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其中应届生上线855人,上线率达85.3%。有4名同学进入全省文、理科前百名,其中理科考生秦天汭661分,位居全省理科第19名,理科考生吕永康652分,位居全省第46名,均被清华大学录取;文科考生仇鹏辉611分,位居全省第75名,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文科考生王佳斌608分,位居全省第98名,被清华大学录取,理科考生马鑫634分,被北京大学录取。学科竞赛成绩明显提升,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和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级奖人数逐年上升,2015年获国家级奖励44人次,省级奖励185人次。

6、所获荣誉

 

学校声誉明显提升,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学校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绿化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被评为“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2015年被评为“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先进学校”、“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016年被评为“甘肃省普通高色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区教育局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学质量一等奖等荣誉。

曾经多少年平凉一中做着全地区第二,静宁一中校址四百多年,同时成为第一批省级示范性高中,现在静宁教育改革实行均衡化教育,大大削弱了静宁一中的实力,我上学那会重本上线率随便百分之六十几,二本每年都是百分之八十几,全省综合教育排名静宁一中全省第八,平凉一中榜上无名!成绩远远不能说明静宁一中的伟大,静宁一中真正伟大之处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包容开放完美结合的先进教学模式,这是所有静宁一中人所独有的财富。试想,你晨读的环境是四百多年历史的文庙,体育课又在大型现代化体育馆里面,艺术课有很多种选修让你去根据兴趣选择…等等,多完美的净地。

平凉市第一中学

学校简介:

平凉一中的全称是平凉市第一中学,学校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西大街望台巷2号,招生联系电话是:0933-8212961。学校为“陇东第一学府”。学校创建于1905年(光绪31年),时称“陇东官立中学堂”,是甘肃省最早创建的中学之一。

学校教学条件:

学校有两个教学部,校园面积138924.8 m2,建筑面积64707.05m2。有教职工271人,其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95名,中级教师103名,初级教师65名。有教学班60个,学生3100余人。

实行分部分级管理的运行模式,在本部进行高一、高二年级教学,在二部进行高三年级教学。

学校教学设施:

学校当前在册教职工260人,其中女职工90人。有专业技术人员240名,其中专任教师210,占教职工总数的80%;有特级教师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高级教师75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0%,中级教师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2%,初级教师92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8%;

有管理人员29名,工人8名。35岁以下教职工11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45%,36岁至45岁教职工7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8%,46岁以上教职工7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7%。当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良好、业务能力较强。

学校办学宗旨:

2010年,全教会胜利召开之后,面对新课程改革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校积极践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确立了“校本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定位和 “围绕一个目标,紧扣两条主线,狠抓三项建设,深化四项改革”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德育改革、校本文化创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六大工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狠抓“三风”建设,狠抓常规管理,狠抓质量生成的全过程,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成绩逐年稳步提高。

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上下将紧密围绕“创建省级一流高中,培育世纪优秀人才”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凝心聚力,负重拼搏,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以新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努力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并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办学思想和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运用校史等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德育特色;

形成了“教有特色,学有所长,全面发展,注重个性”的育人特色和以“现代化、示范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特点的办学特色。同时,不断加强“三风”建设,抓常规、抓落实,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博学、敬业、奉献”的教风和“勤奋、好学、慎思、拼搏”的学风。

学校办学成绩:

2011年高考平凉一中取得了全面丰收。重点上线237人,二本上线850余人,二本以上上线率将达到52%,有6名考生成绩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其中张琛同学位列全省文科第16名,全市文科第1名。高考上线人数翻了一番,上线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

百年名校平凉一中2015年高考再创辉煌,共报名1286人,其中应届生1003人。一本上线470人,其中应届生上线400人,上线率40%,比2014年提高7.3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949人,其中应届生上线764人,上线率76.2%,比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一、二本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民族生上线人数46人,其中应届生上线32人,预计音、体、美“小三门”专业生上线人数在80人以上,全校今年二本上线人数将达到1070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其中应届生上线870人以上,上线率达87%。有四名同学进入全省文、理科前百名,其中理科考生秦天汭661分,位居全省理科第19名,理科考生吕永康652分,位居全省第46名,均被清华大学录取;文科考生仇鹏辉611分,位居全省第75名,已被中国人民大学预录,文科考生王佳斌608分,位居全省第98名,已被清华大学录取。另外理科考生马鑫634分,已被北京大学录取。

平凉一中简介

平凉一中创建于1905年,曾为甘肃省立第二中学,是全省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2000年,学校被评为甘肃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2003年改办独立高中,2016年1月成功创建“甘肃省普通高色实验学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教育传统,在平凉的教育发展中发挥了辐射带头作用。

学校主要面向崆峒区招生,崆峒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也属于甘肃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高考录取自主招生贫困片区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等多项优惠政策叠加出现。2015国家计划在我校录取了134人,省属计划录取了20人,民族生上线人数44人,降分不少,数目可观。

学校有两个教学部,校园面积138924.8 m2,建筑面积64707.05m2。有教职工271人,其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95名,中级教师103名,初级教师65名。有教学班60个,学生3100余人。实行分部分级管理的运行模式,在本部进行高一、高二年级教学,在二部进行高三年级教学。

2010年8月,甘肃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面对新课程实验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作为省级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齐心协力,积极稳妥推进,扎实认真践行,探索出了适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确立了“校本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定位和“围绕一个目标,紧扣两条主线,狠抓三项建设,深化四项改革”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德育改革、校本文化创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六项工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在新课程实验推行过程中,学校审时度势,科学定位办学理念,把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竞争力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教研引领,着力改变教师观念,不断提高教师钻研教材、设计课堂的能力,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整体教学能力;精准发力,打造新型高效课堂,立足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先后探索形成了“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式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及“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形成了德育目标序列化、德育活动系列化、德育内容课程化的德育教育方案,形成了高一抓习惯养成教育、高二抓理想教育、高三抓责任教育的德育模式。

学校忠实落实高中新课程实验,实现了五年新课改,三年三大步的质量快速提升,平凉一中在2013年、2014年高考质量大幅提升后,2015年又一次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本上线470人,其中应届生上线400人,上线率40%,比2014年提高7.3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951人,其中应届生上线764人,上线率76.2%,比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一、二本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民族生上线人数44人,其中应届生上线32人,音、体、美专业生上线人数88人,其中应届生上线59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总计1083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其中应届生上线855人,上线率达85.3%。有4名同学进入全省文、理科前百名,其中理科考生秦天汭661分,位居全省理科第19名,理科考生吕永康652分,位居全省第46名,均被清华大学录取;文科考生仇鹏辉611分,位居全省第75名,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文科考生王佳斌608分,位居全省第98名,被清华大学录取,理科考生马鑫634分,被北京大学录取。学科竞赛成绩明显提升,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和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级奖人数逐年上升,2015年获国家级奖励44人次,省级奖励185人次。

学校声誉明显提升,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学校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绿化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被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12年被评为“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2015年被评为“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先进学校”、“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016年被评为“甘肃省普通高色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区教育局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学质量一等奖等荣誉。

在新高考大背景下,学校将紧密围绕“创建省级一流高中,培育世纪优秀人才”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平凉一中校领导简介

马明义,男,汉族。生于1962年6月,大学本科学历,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甘肃省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第十一届党代表。1983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静宁一中教导处副主任、主任,1998年3月任静宁一中副校长,2001年2月任静宁一中校长。2007年四月调任平凉一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2010年4月任平凉一中党委书记、校长。

王宗亮,男,汉族,平凉市人,生于1960年9月,大学本科学历,党员。1981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平凉第二回民中学、平凉八中教师,团委书记,平凉市教育局人秘科副科长、审计科科长,平凉市教育督导室主任;兼任平凉市人民政府督学,平凉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平凉市教育局机关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2010年5月调任平凉一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朱耀明,男,汉族。1983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物理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兼任平凉地区物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现兼任平凉市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省物理学会理事。先后担任平凉一中团委副书记、书记,办公室主任,现为平凉一中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朱步渊, 平凉一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分管学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主管科室为教务处、教研室、信息实验中心。

李生强 男,汉族。1994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历,党员。2014年12月任平凉一中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年级管理、德育教育、学校安全、团的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王 英,曾长期担任平凉市幼儿园书记、院长,市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平凉一中工会主席,分管学校工会工作。主管科室为工会办公室。

平凉一中办学理念简介

【教师誓词】

我是平凉一中的教师,我宣誓:忠诚教育,热爱学校,敬业敬岗,铸一中师魂;勤进师能,谨修师德,善教善化,育国家栋梁;勇于探索,勤于研究,思新思变,谱教育辉煌!

【学生誓词】

我是平凉一中的学生,我宣誓:恪守“崇文尚理、知行合一”校训,以礼修身,美言美行,做文明的学生;勤学善思,博览通达,做智慧的学生;创新进取,品学兼优,做现代学子;自主自立,乐于担当,做社会公民。珍惜每一天,无愧父母养育之恩;进步每一天,无愧老师培育之情!

【学校宣言】

教育是科学,需要求真,我们崇文尚理,知行合一;

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我们自强不息,日新致远;

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我们担社会使命,育栋梁人才!

【管理理念】

规矩成方圆 人文致高远

1.定义: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准则。

2.阐释

规矩成方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教育教学将会成为“孤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平凉一中重视制度文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努力为师生创建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首先,根据群体需要,积聚一线智慧,制定具体细致、科学全面、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其次,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确保各项制度得到落实;再次,培养师生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的意识和习惯,使制度管理升华为师生的文化自觉,进行自我规范。

人文致高远:在学校管理中,要突出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关爱师生,让师生在、平等的关系中感受和谐的愉悦,生成精神合力。学校坚持人文管理,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对每一位成员倾注真情,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尊重其个性,赏识其价值,努力创设和谐、顺畅、文明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环境。在管理过程中,以理解为契机、以沟通为桥梁,团结每一位师生,汇聚每一份力量,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营造和谐进取的管理氛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人才理念】

唯德唯才 善育善励

1.定义:即学校的用人观念、用人思想。它包含“充分尊重人才,广泛发掘人才,精心培育人才,放手使用人才”四方面的内容。

2.阐释

唯德唯才:德指的是人才具备的道德品质,表现在教育工作中为以德立身、富有责任感与原则性,并具备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才指的是人才拥有的工作才能,即专业的知识能力、精湛的教学手法。在人才任用上,唯有德才兼备者,才能具备高素质、强能力,勇挑教学管理之大任,为学生未来发展开辟路径,为学校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善育善励:善育善励是实现人才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为爱才之心。“育”是人才的培养,每个人才都是独一无二的,学校应掌握每个人的特点,善于任用,善于培养;“励”是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合理安排人员工作,重视考核培训,并对优秀人才加以适当奖励,通过赏识激励,既提高了人才的素质水平又带动了其工作积极性,让人才的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服务理念】

责在我心 爱满校园

1.定义:这是学校各级领导对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应遵循的理念。

2.阐释

责在我心:责在我心是平凉一中各级领导对学校所有成员的庄重承诺,在服务之中,管理者时刻秉持一颗责任之心,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切实将师生之事当成己事。服务从细节入手,发挥精益求精的服务意识;从小事着眼,明确事无巨细的严谨态度,以真心和诚心对待师生,将自身责任牢记心间。

爱满校园:爱是“善”的根基,温暖人心。学校坚持爱心至上的服务理念,全身心地关心教师生活,关爱学生成长,爱在彼此间传递,形成互爱合作氛围,人人身心愉快,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在服务过程中,以爱为源,充分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师生,得到其认可和信赖,从而使学校各项工作顺畅开展,保障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理念】

担社会使命 育栋梁人才

1.定义: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的社会责任,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最终期望的目标和结果。它诠释了学校为人才培养、教育进步,以及社会繁荣承担的具体义务。

2.阐释

学校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锻造人才的熔炉。作为陇上名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成为一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担社会使命 :孟子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抒发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情感。学校诞生于内忧外患之时,从一开始就担起中华崛起的重任,在争取独立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先驱们用殷红鲜血和浩然正气铸就了一中光荣的革命传统,引导师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与人民同休戚,和国家共命运。新时期的平凉一中弘扬敢于担当的精神,应时代所需,为民办校,服务人民群众,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赞誉。

育栋梁人才:在旧社会的历史风雨中,平凉一中坚持传承中华文明、播撒革命火种,把一大批进步青年送上了追求和民族解放的革命征途;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中人倾心教育,培贤育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为祖国育栋梁人才的优良传统当继承发扬。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为教育进步和国家富强储备优秀的合格人才。

【学校愿景】文化高地 人才摇篮

1.定义:学校愿景描绘的是学校的未来发展蓝图,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和期盼。

2.阐释

文化高地:文化是成就学校教育品牌的基石,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增强学校竞争力,提高社会认可度的有效手段。平凉一中作为“陇东第一学府”,凭借多年的历史积淀与优质教育,成为当地教育的领头人。面对发展新形势,学校梳理办学历史中的文化积淀,凸显学校个性文化形象,以“崇文养善”为核心理念,构建高品质学校文化体系,引领学校发展新姿态,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品牌发展,力争成为西北大地的一块文化高地。

人才摇篮:人才是学校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学校历来重视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的合格学生,优秀的人才年年蔚起。教师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学校按照“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路,坚持抓师德建设,抓师能培训,努力提高队伍素质,不断优化整体结构。在培养过程中,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骨干人才。学生人才的培养是学校肩负的社会使命,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文化高地、人才摇篮”的愿景是在核心理念“崇文养善”指引下形成的学校高远追求。它基于学校成绩显著的现状,不好高骛远,展现出学校踏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又是自信超越的发展意识,反映出学校与时偕行、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培养目标】

品学兼优的现代学子 乐于担当的社会公民

1.定义:培养目标是学校所肩负的育人使命,体现了学校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2.阐释

品学兼优的现代学子:品学兼优是在“崇文尚理”的校训引领下所追求的一中学子形象。所谓“有才无德是歪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立人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学校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友善合作、遵规守纪等美德,奠定发展基础。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学校践行素质教育,为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梯度,积极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成就学生优良学业。同时,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展现现代学子风采。

乐于担当的社会公民:教育兴,则国运兴;国运昌,则教育昌。平凉一中诞生于20世纪初,正值中国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学校的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见证了国家由贫穷羸弱到繁荣昌盛的巨大转变;学校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甘肃最早的组织就成立于此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师生时刻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并积极投入其中。乐于担当的社会公民是学校对学子的殷切期望,也是爱国思想与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

【发展策略】

根植传统,质量奠基;面向未来,文化提升。

1.定义:发展策略是从学校的现实形态中高度概括出来的,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着重实施的策略。

2.阐释

根植传统,质量奠基:平凉一中办学百余年,底蕴深厚,办学实力与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赞誉,根植传统是对学校优秀文化的传承。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学校紧抓质量强校工程,力求提高总体办学实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关注质量生成全过程;强化质量意识,落实年级分级管理责任制,强化内部督导,加强过程检测评价,提高各阶段教学质量;树立全面发展观,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

面向未来,文化提升:教育要面向未来,迎接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引领学校树立开放式和创新式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学校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内涵发展,文化引领,深入实施造就名师、培育名生、弘扬名校的“三名”工程,不断深化培育学风、端正教风、优化校风的“三风”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着力打造学校教育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引领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立达文化

1.定义:主题文化是文化之间相互区别的最深刻原因,具有观念性、层次性和历史性,对学校文化起着灵魂、旗帜和里程碑的作用。

2.阐释

《论语·雍也》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主张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它既强调自主性,也强调合作性。

“立达”从自身的角度上讲是“欲立”“欲达”,追求自我成就、通达事理。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是“立”的具体表现,它从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方面出发,引导师生修养完美的德行,成就一流的学业、事业,确立独到的见解。《学记》言“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达”有通晓之意,是洞晓事物发展规律并顺势而为的大智慧,引导教师顺应教育形势,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探索研究,不滞于已有的经验与知识框架;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发散的思维,做到知行合一、举一反三。

“立达”从群体的角度上讲是“立人”“达人”,追求树立人、感染人、启发人。“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立”是“立人以德”的途径,强调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师生以他人为榜样,树立自己,追求做他人的榜样,成就他人。“达则兼善天下”,“达”是“修齐治平”的抱负,强调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师生发扬真诚互助、团结协作的作风,做到“达人”;树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思想,做到“达校”;强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做到“达国”。

“自己管理自己”的自治能力,强烈的国家、民族、公识,这些都是平凉一中优良的传统,以“立达文化”作为主题文化,是对“养善”的体现,也是对学校历史的深入总结和对未来的深入思考。

【学校精神】自强不息 日新致远

自强不息:语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应效法天道刚健有为,奋发图强。自强,代表着逆境中的奋斗;不息,则是一个人永不止息的追求。学校老校长郑濬及田澍普曾分别将“自强不息”“自立自强,克己存诫”定位为校训,成为一中精神风骨,自当传承。它激励师生志存高远,面对成功不自满,历经挫折不言弃,磨砺刚毅不屈的风骨,探索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以恒心坚守希望,用拼搏赢得成功,从而绽放出生命的精彩。

日新致远:日新,语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每天都有新发现、新发展;致远,语出《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即达到更高境界。“日新”是途径、方法,“致远”是目标、结果,“日新致远”是在不断完善中达到至善境界的“养善”精神。平凉一中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当时中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办学历程也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弘扬这种精神,学校在创新中发展,始终走在教育的前沿;师生以开放的眼光、创新的意识,超越自我,更上层楼。

【校训】崇文尚理 知行合一

1.定义:校训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全校师生具有规范、警策和导向作用。它能概括学校的整体价值取向、独特气质、文化底蕴,蕴含师生的道德理想、人格特点和历史责任。

2.阐释

崇文尚理:崇文,即崇信文明、文化,给人以品性,让人文明儒雅,体现着人文素养;尚理即讲道理、求真理,给人以理性,让人博知通达,体现着科学素养。“崇文”蕴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崇敬华夏文明,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完善道德修养;其二,崇敬学校文化,形成文化共鸣,丰富学校内涵;其三,崇敬文化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点滴积累中增强文化储备。“尚理”蕴含两方面含义:其一,在人际交往中,用事实来说明,用真情去打动,做到“以理服人”;其二,在求知过程中,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意识,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做到“理必求真”。

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从明代王阳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到近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思想影响着数代中国人。“知”指人的知识、认识和思想意识,“行”指人的道德践履与实际行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二者相辅相成,彼此渗透,是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以此为训,激励管理者“言必信、行必果”,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教师探索求新,将教育理论融入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相长”,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体会自我成长与发展。

【校风】和融 勤谨

1.定义: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的风气以及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优良文化氛围。

2. 阐释

和融:和融即与人和睦相处,融汇众家之长。“和融”是崆峒山文化的显著特征,儒释道三教共尊共荣,和谐并存,融会贯通。“和融”是学校风气的集中展现,在这里,教师扎根学校,互相学习,积极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打造集体精神家园;学生发扬合作精神,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积极进取,相互成就,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师生心连心,手拉手,教学相长,和谐共生。

勤谨:勤谨即勤奋谨慎,为进学进德之道。勤是泾河昼夜不舍、奔流不息的精神写照,是一中业精于勤,点滴尽善的优良传统。学校教师勤于求知,成就博广之学,勤于教研,提升教育艺术;学生勤于思考,领悟知识奥秘,勤于实践,锤炼务实作风。谨是严谨精细、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中教师谨于修身,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中学生遵规守纪,言行尽善,严谨学习,不浮不躁。

【教风】善教善化 思新思变

1.定义:教风就是教师在师德修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的良好风气。

2.阐释

善教善化:《学记》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教即擅长教学,是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表现。学校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主动钻研教学方法,做专家型、学者型、研究性教师,因材施教,用心培养,育有用之人,培栋梁之才。孔子论水中言“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善化即善于教化,体现教师的示范带头地位。德为师之本,一中历史上涌现出的众多名师大家,他们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此种风气薪火相传。

思新思变:《大学》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新”是创新不止的动力源泉,引导教师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潜心钻研学科知识,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研讨新的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改革真谛,做“源头活水”。《易》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引领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转变教学身份,由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向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转变教学模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复合型、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转变。

【学风】自主自立 美言美行

1.定义: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和遵循的风气,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和成人成才的保证。

2.阐释

自主自立:自己管理自己是平凉一中优良传统,自学、自立、自治是一中学子的气质和性格。自主即有自己的主见,不受他人支配,体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立即自我独立、自我成就,体现着独立自强的态度。学校积极为学生创设发展平台,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形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美言美行:语出老子《道德经》“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即善美的言语能够取得众人的赞赏和尊敬,高尚的行为可以受到众人的称誉和敬仰。文明的言行是良好修养的外在表现,言行之美,反映心灵之美,展示道德之美。学校以培育学风为突破口,立德树人,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待人处事,一言一行文明有礼,形成文雅之气,开启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质,展现学生独特的精神内蕴。

崇文养善

1.定义: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体系的主线,是用于指导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行为的最高价值标准。

2.阐释

崇文,从广义上讲即崇尚文化,以文化人,体现着教育之道;从狭义上讲即崇尚文明,践行美德,体现着立人之本。善,完善,是永不止步的进取风貌,善,完美,是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道家讲“上善若水”,儒家讲“止于至善”,养善即在积累中不断完善,实现完美;善,善良,是仁爱存心的品质,养善即培养善的品性,是教育的目的,修身的要旨。

一、“崇文养善”根植平凉地域文化。

平凉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美誉,历史悠久,成纪文化、崆峒山文化、泾河文化、皇甫谧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明代洪武四年创建学府,重教兴学之风蔚然大观,柳湖书院更被关陇士子赞誉为“人文蔚起,科第联翩”的人才渊薮,“崇文”风气自古有之。

黄帝问道广成子,以求修道治国是“善”,皇甫谧行医著书,以求除人病痛是“善”。平凉境内名山崆峒山儒道释三教合一,集善一身,并提出了对“善”的不同见解:道家的善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提出,讲求顺应天性,归根复命;儒家的善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提出,讲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佛家的善从因果的角度提出,讲求善因善果,善待众生。“养善”思想堪称平凉文化的精髓。

二、“崇文养善”传承一中百年文脉。

平凉一中校址为明代“崇文书院”,“崇文”二字代表着对历史的传承。学校在艰难中诞生,在动荡中成长,在改革中发展,传承甘肃厚重历史文化,培养数以万计人才,成为甘肃教育的中流砥柱,正是基于“崇文”情怀。

学校自诞生之日就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紧密相关。从早期的教育救国,开现代教育先河到革命图存,建立甘肃最早的党组织——平凉特别支部,再到如今的强化改革,提高质量,为社会培养人才,都体现着“达则兼善天下”的“养善”思想。同时,平凉一中的办学历程,也是一个全程优化、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养善”历程。

三、“崇文养善”凸显一中办学追求。

经天纬地谓之文,“崇文”体现着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激励着师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涵养美德,做德才兼备之人。器大者声必闳,而文化恰似“器”的质地,成就学校品牌发展,形成师生文化自觉。“崇文”是教育改革新形势对学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养善”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有为”思想于一身,融合到学校教育中。传承道家“上善若水”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然发展、和谐发展;弘扬儒家“止于至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发扬一中治学严谨、勤奋好学的传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精益求精,踏实进取。“养善”亦是涵养善的品性,与人为善,共建和谐校园。

“崇文养善”结合平凉地域文化,挖掘一中历史底蕴,放眼现代教育需求,独具个性,更能引起全校师生的心灵共鸣,是学校和谐发展的源泉。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