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宁波社会生活在线直播

宁波网络文化节开幕 徐世平:网络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14-09-03 22:34:29   作者:管理员   来源:直播好站网   我要投稿

第三届宁波网络文化节开幕式暨网络文化发展高峰论坛今天下午举行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国务院新闻办网研中心副主任李建华,人民网副总编刘红,东方新闻网站主任徐世平,浙江省委外宣办(省网宣办)副主任干飞,香港网络媒体协会、星岛环球网总裁王剑,全国网络传播联盟总经理刘鲜日等出席本次开幕式暨高峰论坛.

在网络文化发展高峰论坛上,徐世平就《网络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作精彩发言.全文如下:

今天的主题是互联网和城市生活,让我想起一本书和一件事.

一本书,是1996年编译出版的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这本书的作者是个美国学者、专栏作家,当时被西方媒体推崇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著名的商业门户网站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的恩师.1996年7月,他还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记得当年不少中国人读了这本书后,认为书中展示的基于"比特"(bit)的生存方式,科幻性远大于现实性.

一件事,是1999年9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搞的"网络生存测试".接受测试的12个人拥有的,只是一台上网电脑,1500元现金和1500元电子货币,要求在酒店房间里过72小时.参赛者中,有人因为不熟悉电脑,连使用电子邮件找朋友求助都不会,结果花了25个小时才获得了食物.这也使我想起1988年的汉城之行.当时,我应邀参观了著名的三星公司,他们的一个科研机构,展示了一个模拟的未来城市的家庭生活.当时,互联网还没有进入商业应用,没有人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但是,他们设计和想象了一个远程控制家庭生活的美好蓝图,让人充满憧憬.

今天回过头来看,数字化生存,早已不是什么问题.今年的城市人,特别是青年人,谁都离不开手机、电视、银行卡.这三样东西同互联网紧密相连,城市人"被网络"已经成了绕不开的现实.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已有相当严重的网络依赖.现在,有一个新名词,"宅"."宅男宅女"们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连接,就能满足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还可以工作学习、娱乐交友,并不会因为现实活动空间的局限,而和社会脱节.我现在身兼数职,有好几个办公室,似乎是分身乏术了.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网络的出现,已经丝毫不影响我的工作了.

这种深刻的变化,早已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城市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这种变化,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网络环境极大改善、数字融入城市生活

1996年,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这一年,我记得CNNIC有一个统计,全国的网民人数是46万人,网站一千余个,当时中国整个出口带宽只有几百M.但是,今天中国已是全球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仅上海地区就有800万网民,站点六十万个,我所服务的东方网,一家网站的带宽就是1.2G.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作为"网络门牌号码"的IPV4资源面临迅速枯竭的局面.据说,IPV4到2011年6月就要用完了.距离现在还有不到200天的时间实际消耗的IPV4总量只有2.5亿,对4.2亿中国网民来说,人均还没摊到一个.明年6月以后,再想申请上网的人,再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就没有门牌号可以分配了.那怎么办呢?有人认为,会出现高价倒卖IPV4的黄牛.这个情况恐怕难以避免.凡是稀缺的资源,在市场配置过程中,肯定是价高者得.当然,还有一个根本解决的办法,就是升级到IPV6,或者更高级的IPV9.升级完成,据说地球上每平方米的面积,可以分配到将近1000个地址,那应该怎么都够用了.但是,升级需要过程,过渡期怎么办?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到明年6月份,这个问题就会一下子摆到我们面前了.实在要接入互联网的人,可能真的只有去找黄牛了.

对即将到来的IPV6,显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知道,现在的互联网发源于美国,域名的根服务器在美国.郎咸平有一个说法,全世界每新开一个Email域名,就要支付1美元给美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至少经济上来算账的话,这种说法是靠谱的.所谓的IPV6,就是新一代的网络协议.这个升级的过程,本质上是资源再分配、利益再分配的过程.美国人现在吃独食,将来可能要和中国、欧盟等来重新分配利益了.他们当然不会欢欣鼓舞地促成这件事.欧盟甚至威胁还要搞独立的网络协议.这个当然只能当成笑话来听,国际互联网如果变成某个地区的超级局域网,是对互联网本质的颠覆.估计网民们不会答应.但美国人如果不愿意做出足够的让步,我们将来面临的就只有两种可能,要嘛就是失去国际互联网,改成在各个不同的局域网上晃悠.开句玩笑,真出现这种情况,对我们国家来说,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至少金盾工程的钱可以省了.要嘛就是高价去买黄牛手中的IPV4资源.十几二十年前,看似足够用的IP资源,突然就枯竭了.这充分说明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

不论IPV6的进程如何,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已可以预见IPV6时代的情形.每个人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可以被分配到一个特定的IP.这个128位的数字,相当于每个人的网络身份证.实名制和数字认证,都已不是问题.因此,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各种远程的消费、教育、医疗、娱乐等生活享受.坐在家里的生活享受,将成事实.

当然,也有负面的东西.数字认证,将使每个人,都会呈现在网络之中.人肉搜索倒成了方便的东西了.

(二)网络服务日益丰富,城市生活更为便捷

记得1999年的网络生存测试,能实现网络购物的网站只有8848等几家网站.当时曾有观察家猜测,所谓生存测试,其实是8848的一次市场营销活动.现在,网络内容供应商数不胜数,大大小小的电子商务网站多如牛毛.最成功的当然是阿里巴巴,他旗下的淘宝网是很多年轻人购物的首选平台.有一种说法,在淘宝网上据说没有买不到的东西.这种说法显然夸张了.曾经有报道说,在国外,制造原子弹所需的一切材料、配件,都能通过购物网站买到.我们的淘宝网还不可能买到这些物品.但是淘宝网的商品确实千奇百怪.比如有人以6元的价格拍卖蚊子的尸体;最近还有个女孩子出售自己30天时间,以此换到一辆宝马车一周的使用权.大宗交易方面,有人通过淘宝网成功购买了二手房.

淘宝网最大的贡献,是他们最根本的盈利模式,并不是通过网络平台收取买卖过程中的手续费,而是发明了或者说成功推广应用了支付宝这种虚拟支付方式带来的全新的融资模式.支付宝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选定要买的商品后,先把电子货币划到第三方,也就是支付宝,收到商品后,买家再去网上确认,支付宝将把货款划给卖家.如果10天之内买主既没有退货也没有确认,支付宝就会默认交易完成,自动把货款划给卖家.大多数的交易都需要至少2-3天的过程.有人说,在这两三天里面,沉淀下来的货款恐怕足够买个小国家.

其实,网络购物渗透进城市生活,仅仅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一种形态而已.我们的各种需求,几乎都已经能通过网络来得到充分满足.比如,通过网络安排旅程、寻找餐厅、查找地址、解决票务、甚至找工作,找情侣,家庭办公、家庭教育、家庭娱乐,家庭生活,网络正变得无所不能.城市生活网络化的最大好处,是大大节约了城市生活的成本,并使城市更加的低碳和环保.

(三)网络改变交往方式、城市生活空间极大拓展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作为一种通信工具而存在的.从最初的通过Email(注:1996年美国采访,住在一个美国家庭之中,一位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天天热衷于发EMAIL)进行沟通交流,发展到公告板、公共聊天室、QQ等即时通信工具,再到各种大同小异的手机捆绑业务,社交类网站、微博客,我们的思想感情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

人类的交流传播史,有了语言是一变,有了文字是一变,发明了印刷术是一变,有了电报电话又是一变,今天,已经迈入了网络交流的新阶段.虽然传播学上,把电报电话和网络都划入电子传播阶段,但电报电话和网络有着根本的不同,不但体现在交互工具、交互方式上,更因为网络传播的高效性,使得人类的传播效率,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传播有两大特点是其他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一是一对多、多对多的即时传播不受时空限制.理论上,一个人的声音通过互联网可以让全世界网民同时接受到.传统人际传播的边界,在互联网上不再存在.二是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使得每个信息接受者同时又是传播者."传受者"的概念已经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中,公共媒体所垄断的话语权.

网络交互方式的革命,使得生活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人,极大拓展了生活的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我们的自我实现,不可能通过孤芳自赏、自娱自乐来完成,现实的社会性也会因为种原因而阻碍着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在印刷术尚未发明的汉代,司马迁写了《史记》,非但不能出版,连找几个读者都不容易,只能"藏诸名山,以待来者".互联网时代,"长尾效应"在传播上所发挥的作用,比任何其他领域都更为显著,写得再烂的网络作品,都可能有那么几个无聊的人来拜读,很可能其中就有作者的知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美好愿望,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可能成为现实.同样,互联网的各种社区群落,使得许多有着相同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被网络成倍放大,给人以充分的满足感和好奇心.

(四)互联网改变公共管理模式,促使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推进社会和谐.这是一个必须强调的话题.没有社会和谐,城市生活的美好便无从谈起.

互联网对公共管理模式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互联网对政务公开的影响.古代,政务公开的主要方式是"安民告示",再就是保长里正敲着锣,一边走一边嚷嚷"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传播手段、传播技术的落后,固然使得正面信息的传播效率很低,但也使得对负面信息的控制不是那么难.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的传播都变得容易而高效,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再想有选择地公开信息,将变得越来越难.互联网颠覆了自上而下、以媒体为中心的传统传播方式.话题设置,显然已不是以执政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政务信息公开,同时也带来监督性、批判性舆论的增加.怎么办?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各种舆论议题中顺势而为,从容应对各种批评和监督,同时在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方面有所作为.

其次是网络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邓玉娇事件,网络审判压倒了司法审判,所以才会出现"防卫过当"而又"当庭释放"这样自相矛盾的判例.过去,还有著名的刘涌改判案,一个原本判死缓的人,最后因为网络舆论压力而被处死了.当然,也会有人出于各种利益诉求,利用互联网传播的虚拟性,肆意设置议程,甚而雇佣网络推手、网络打手制造虚假的网络舆论,干扰司法公正、政府决策.对中国而言,执政者必须借助网络了解、汇集民智,并使之成为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既重视网络舆论,不忽略网络表达,又不被虚假的网络误导,是各级政府需要重视的重大问题.

第三是网络动员能力的挑战.最初的网络动员,可能只是"快闪族"中流行的时髦玩意.但是,2005年各地发生的涉日游行、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还有应对汶川地震的民间捐款、救助等活动中,网络动员均发挥了惊人的威力.互联网早已颠覆了传统的社会动员和组织方式.这当中有正面的、积极的因素,也有些对社会管理甚至国家政治生活带来困扰.尤其是微博出现后,既能助选奥巴马,也能在伊朗大选后成为反对派煽动公众情绪、组织抗议(中国的""等)的利器.如何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网络动员个案,恐怕也是各级政府部门绕不开的一个重大课题,涉及执政能力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古人讲,顺天命,治天下.这个天命,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达则天命达,则天下治.城市生活才能更美好.互联网的巨大政治影响,才能使我们更快地实现政治和谐与推进政治建设.

最后,让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互联网和城市生活.我不是先知,当然无法预言未来.不过,曾有人预言,人类社会,今后可能将简化到三个基本的形态.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好理解,人的吃穿住行一切享受,都要有人生产出来;田有人种,工厂有人开.二是交通运行方式,人总是要走动,从A点到B点,可以是旅行,可以是探亲,也可以是公干.第三种就是基于广义互联网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对城市人来说,就是未来的数字化城市生活.现在,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有许多展馆展示的就是未来的数字化城市生活.这种数字生活方式的精髓就是一切都变得简单,时间和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转换和延伸,人们的生活因此会变得更加美好.

或许,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像看笑话一样看待十几年前的"网络生存测试".好事者还可能举办一个"摆脱网络"的生存测试,以测试一下人们远离网络的生存能力,并成为一个取悦大众的电视娱乐节目.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 网络   城市   生活   文化   美好
最新资讯